|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背后的四把标尺(上) |
2009-05-06 |
|
针对坊间热议的商务部否决“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一直从事产业安全研究的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产业安全处处长郭永新认为,从保护饮料制造业产业安全、保障果农利益、转变引进外资趋势和发展民族品牌的角度讲,商务部否决“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是正确的和意义深远的。
外资并购需要产业预警
近两年,强大的外资并购在我国境内攻城掠地,一系列大动作令人目不暇接。据统计,在中国已放开的产业中,每个产业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有外资参与。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
就饮料行业而言,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以雷霆之势杀入中国,数年之间,中国8家最大的饮料厂有7家落马,几乎全军覆没。北冰洋、天府可乐等当时名噪一时的民族品牌如今已销声匿迹。如果仔细研究当年“水淹七军”的过程,不难发现当时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合资和收购后“雪藏”该品牌。这样的并购模式在其它行业也屡见不鲜。
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提供的一份“饮料制造业外资并购新动向”的报告中分析指出,之所以出现外资大量收购中国龙头企业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全球产业转移,发达国家的一些行业领先公司把扩张触角伸向市场广阔的发展中国家,以“品牌 资本”的方式实现快速扩张,将加工基地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地区;二是跨国公司的利益驱使。由于对高额回报的追求,跨国公司热衷于选择市场前景广阔、利润率高的行业,选取行业中前几名的企业作为并购目标,不仅能以最快的速度占领市场,更能够以最小的代价把潜在竞争对手扼杀在襁褓中;三是中国相对宽松的招商引资政策为跨国公司创造了机会。中国打开外资进入的闸门是希望利用发达国家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借助国际并购热潮,促进外资参与国企的重组改造,盘活国企存量资本,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相关行业整合。但在操作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小的副作用,使跨国公司趁机而入,抢占优质资源;四是中资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许多国内的行业龙头为快速扩张、打败竞争对手,急需获取大量资金和技术,而不惜放弃控股权,找个“外国婆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郭永新告诉记者,外资的这种“斩首式”并购对中国产业伤害极大。一方面会导致国内企业丧失在行业内的话语权。跨国公司会利用其资金和品牌实力挤压行业内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改变行业标准、市场标准以满足跨国公司的利益需求;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利用控股地位逐步渗透自己的品牌,将民族品牌安排在低档产品上进行“软消化”,或者弃之不用。此外,跨国公司还有可能利用其市场影响力,操控原料收购价格,挤压上下游企业,从而破坏产业链生态环境。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被否的四个暗示
郭永新认为,此次商务部否决“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并没有外界议论的那么复杂,“贸易保护主义”、“外资政策变化”、“可口可乐阴谋论”等说法都没有充分的理论根据。
从国际范围内看,可口可乐一直在全球陆续收购果汁、饮用水和其它非碳酸饮料生产商,却在异国监管机构那里屡遭惨败。1999年,可口可乐试图收购Orangina,法国政府阻止了其从Pernod-Ricard手中收购这个畅销品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