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果说文化产业的崛起是国际产业转型升级运动的一个重大趋势,那么创意中国的塑造就是国家整体形象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回望世纪之初的文化产业之路,最大的景观莫过于创意产业的蓬勃兴起和创意中国的形象再造。创意中国应该怎样实现?应该如何看待这一概念?笔者试为解答。
创意世界,创意未来
1995年,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完成《我们创造力的多样性》的主题报告,把创造力作为文化发展的基本母题。从此,文化与发展问题和环境与发展问题一样成为世人瞩目的新兴战略课题。
文化即人。早在1993年,英国文化委员会就以《创造性的未来》为题正式公布了英国文化发展战略,从而把文化发展与人类创造性和国家未来联结在一起,这是英国有史以来首次以官方文件的方式颁布的国家文化政策。1997年,美国总统艺术和人文科学委员会提出《创造性的美国》的主题报告,创意美洲应运而生。1998年,欧盟理事会文化指导委员会确定将建设“创造性的欧洲”当作自己的战略目标,创意欧洲乘势而上。2004年11月15日,“亚洲文化合作论坛2004”部长联席会议鲜明地提出了“迈向创意亚洲”的主题,创意亚洲风生水起。
世界之芯,未来之路
从使用习惯上看,人们常把创意与人文经济紧密地联系起来,把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乃至知识经济紧密地联系起来,并把文化创意与知识创新视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动力,把文化产业与知识产业视为当代经济的两个引擎。2000年6月,美国《商业周刊》明确指出,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资本,创造力是财富和成长的最根本源泉,创造力经济才是所谓知识经济的本质,21世纪将是创造力经济的时代。也就是说,人们已经意识到,无论人文经济还是知识经济,它们都根源于人类的创造力;无论所谓文化产业还是知识产业,它们都可以归结于创造力经济。以人为本、以人的创造力为基础的经济才是人类经济的未来形态。 tujian.org
从逻辑次序上看,创意先于创新,创意比创新更加根本。创意,是科技与文艺共同的基因,广义上的创意经济就是创造力经济,它不仅包括通常所谓的文化创意经济,而且包括通常所谓的知识创新经济。西方曾经率先发起文艺复兴运动,举起人文主义的大旗,解放和发展人,解放和发展人们的创造力。然而,科技进步和工业文明的孤军突进却又带来了新的人性压抑和文明困境。为了打破科学主义和物质主义的高压态势,应当发起第二次文艺复兴运动,再次探寻人类发展的路径,推动科技与文艺的第二次握手,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重新会师。
中国立场,世界眼光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形象早已为世界所公认,但今天我们所要着力展示的应当是当代中国充满创造精神的、生机勃勃的新形象。我们应当组织创意中国行动,扭转当代中国的国际形象,改变国际社会对于当代中国的成见。
有人说,中国最大的资源是人,中国最大的负担也是人。中国拥有十三亿人口,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文化的核心资源是人而不是物,人民是最大的发动机,政府是最大的服务器。仅仅开发中国人民的体力资源只是初级开发,我们应当寻求高层开发和高级开发,大力发掘中国人民的脑力资源乃至创造力资源。处理得当,庞大的人口将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反之,庞大的人口将是我们最为沉重的负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有人说,中国最大的优势是历史悠久,中国最大的劣势也是历史悠久。学习能传承过去,但是如果仅有学习,那么只能停滞不前;唯有创新,方能进步,我们才有可能后来居上。这是实行追赶型发展战略和超越型发展战略的重大区别。
本文选自《创意中国宣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柳士发著)一书的引言,有删改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