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的杂技团体比世界各国的总和还要多,国有、集体、民营的达200多个。每天在国外演出的大小团队近30个,从业人员3万多人,是全世界公认的杂技大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杂技发展很快,摒弃了重技巧轻艺术的落后习俗,弃旧革面,博采众长,许多团队大步伐走出国门进行文化交流和商业演出,在各种国际重大比赛中摘金夺银。
近几年来,杂技发展的步子缓慢了,像前些年出现的《单手倒立》、《双人双秋千》、《滚环》、《空竹》、《转毯造型》、《芭蕾顶技》等曾引起世界杂坛轰动的精品少了,高空、滑稽、大型魔术仍然是我国的弱项,中国杂技人在国际市场赶超加拿大太阳马戏团仍需时日。中国杂技发展和走向市场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
顽症一 小作坊模式艺术生产投入少
除少数大团以外,大多数杂技团体的艺术生产仍处于自然状态和小作坊模式。不少杂技团体的艺术生产就靠几个教师摆弄几个学员,近期计划和远期规划都要看教师的教功进度和演员的练功状态。演员技巧靠教师手把手地教,有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侍弄一个节目,几个月甚至几年攻克一个技巧,生产周期相当长,这种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显然无法满足今天艺术市场的需要。
费九牛二虎之力有了节目雏形,又面临道具、服装、舞美、音乐设计等制作经费难题。一些地方肯为舞剧、音乐剧或戏剧创作投入几百万元至几千万元,也不肯为杂技生产投少量资金。由于大多数杂技团没有编导,外请编导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在资金投入少或没有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凑合演出,便形成粗制滥造、艺术水平低下的状况,这样的节目走不出去、卖不上价也在情理之中。 tujian.org
顽症二 缺少练功场地
杂技是练出来的。练功场地是杂技演员赖以耕耘的土地,如同体育运动员的训练场一样重要。据了解,目前全国85%以上的杂技团体因缺乏练功场地而影响艺术生产。绝大多数团体练功场地狭小,每天不得不三班倒着练功,还有一部分团体根本就没有练功场地。大型节目、高空节目在国外市场极为短缺,这本来是我国的长项,因为我们国有团体多、队伍大、人才多,比起国外以家族团、私营团为主的状况,生产大节目有绝对的优势。但高空及大型节目必须有足够规模的场地才能排练,一些杂技团空有一批好演员胚子,但受场地的制约,面对商机只好望洋兴叹。
另据了解,全国约有90%以上的杂技团体没有属于自己的演出场所,外租场所费用高,靠票房入不敷出。这些团体演员缺少艺术实践,展示机会少,无法形成良性循环,也是造成中国杂技“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一大原因。
顽症三 杂技教材不统一不科学
多元方式的杂技教学是国内一大特色。国有杂技学校、杂技团办学员班(队),私立杂技学校、个人收学生……靠这些五花八门的教育方式为中国杂技输送的后备人才,当然是参差不齐、良莠混杂。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全国没有一部统一的杂技教材。有的地方土法上马,几个高小、初中学历的教师自编教材,有的地方根本没有教材,不得不沿用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师傅带徒弟的传授方法,广大学员腰、腿、跟斗、顶等杂技基本功无法得到全面发展。没有统一教材,无科学的教学方法可循,造成学员普遍技巧单一、动作不规范,和杂技历史只有100余年的欧美国家相比,我国杂技演员普遍只能做技巧,表演技能差。由于没有统一教材,因训练不当造成一些学员身体伤残的现象时有发生。 tujian.org
编写一套统一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杂技教材指导全国的杂技教学,已成关乎杂技艺术发展的当务之急。
顽症四 高端人才匮乏
杂技艺术发展需要高端人才的输入,如久旱的大地盼望甘霖。目前,尚无一家由国家主办的艺术院校开设培养高学历杂技人才的系或专业。杂技教员的唯一来源是退下舞台的演员,这些人从小练功,文化程度不高,退出舞台后又没有进行再培训就到了教学岗位,要求他们教出文化、艺术全面发展的优秀杂技新人是勉为其难。杂技艺术生产前期靠教师训练技巧,后期靠高价外请歌舞编导加入舞蹈或重新编排,经费投入的增加且不说,后期的艺术加工和前期的技巧训练脱节错位,往往造成杂技技巧得不到充分展示,几年艰苦训练练就的技巧白白浪费,还会造成以舞蹈替代杂技、削弱杂技本体的现象。
应在艺术院校开设杂技学科,定向培养杂技艺术的高端人才,开设杂技教育、杂技理论、杂技编导专业,扭转全国杂技没有高端人才、没有理论队伍、理论研究远远滞后艺术实践的现状。
顽症五 节目陈旧 重复生产
很多杂技团比赛拿不到奖、商演走不出去的重要原因是节目陈旧,常年重复着旧节目、旧样式、旧技巧。转碟、地圈、柔术、倒立、空竹、踢碗……老节目生产几十年一贯制,大江南北一台戏。不少国外演出商反映:在中国走了几个省,看到的几乎是同一台杂技节目,样式太陈旧,多少年没变化。这个批评是中肯的。其实同样的技巧可以变幻出很多不同的舞台形式,关键是观念的更新。令中外观众叹为观止的“芭蕾顶技”把古老的对手顶技巧与西方芭蕾的成功结合就是继承创新的最好例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艺术生产的模仿和克隆也是阻碍杂技创新的一大弊端,杂技舞台一出现新节目,大家便一窝蜂地争相克隆。当年天津杂技团创出《单手倒立》,没多久全国就蹦出几十个雷同的节目,北京杂技团创新一个“抖空竹的小妞妞”,一年后全国冒出十几个不叫“小妞妞”的小妞妞,造成同类节目泛滥。费了很大劲,投入很多钱生产出的节目由于不再新鲜,在国际市场不叫座,卖不上价,值得反思。
杂技团信息闭塞,缺少有效的国外市场信息,供需脱节、生产盲目,做不到有的放矢,也是造成生产存在盲目的一个原因。
顽症六 晚会技巧至上缺少轻松看点
海外观众喜欢看的是新鲜轻松、娱乐性强的杂技演出。即便舞台上只有一个小丑,只要他表演得好,同样会引起全场的哄堂大笑和连连掌声,其艺术效果甚至超过十几人表演的技巧高难、始终让观众揪着心、捏一把冷汗的大节目。把技巧性作为唯一追求,在欢乐性与轻松效果面前的束手无策,已成为中国杂技创作的“一头沉”,也是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又一症结。加拿大太阳马戏团每推出一台杂技晚会,都会在全世界连续演出几千场盛况不衰,其原因就在于不单单追求节目技巧的高难度,而是在节目新颖欢快、好看好听等艺术特点上下更大工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国际演出市场除对中国杂技几人至十几人的小队伍有常年需求之外,更多的是需要30人左右有情节、有故事、有主题贯穿,轻松、欢乐、观赏性强的演出。中小型队伍便于流动,节目新颖时尚、不落俗套,对演出场地要求不苛刻,精彩的中型杂技晚会更能体现出一个团的真正实力和主创人员的才华。
顽症七 国际参赛无选拔制度
近些年来,中国杂技在各种国际赛场的明显优势不见了,一枝独秀、技艺超群、出征奏凯已是昨日黄花。面对如林的强手,只有采取以多取胜的手段:为争夺一块奖牌,在一个赛场派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杂技团前去拼杀,结果是拿不到理想奖项还形成自相残杀的局面。对杂技创作只摘花不浇水,为杂技生产部门提供必要的支持不够;对国内各地的杂技生产心中无数,不知强项在哪里;平时不抓创作,临时一蹴而就,心中无数;对杂技艺术似懂非懂或根本就不懂;对不同的国际赛场没有深入了解,做不到知己知彼;抓住一个好节目反反复复派往不同赛场,得到的奖项级别越来越低;国际赛事年年有,国际重要比赛十几个,参赛节目却没有选拔制度;一两个人就拍板,方向不明撞大运……这就是近些年来造成中国杂技在国际主要赛场连连失利的原因。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派出的参赛节目要经过专家小组论证,从赛场到品种充分分析,对选定的节目提出切实可行的修改加工方案,“中国是世界杂技金牌储藏库”的美誉就是那时得来的。面对如林强手,如何以不同艺术风格、不同样式的作品应对国际赛场,应引起足够重视,在节目选拔和艺术加工上要有新的应对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顽症八 练功苦 收入少明星缺失
歌星、影星、笑星比比皆是,就是杂技明星缺失。杂技演员为国争光、为国创汇,付出的汗水泪水往往要超出其他明星,却默默无闻,经济收入也无法和其他明星同日而语。优秀的杂技演员月薪几千元,绝大多数演员月收入只有一两千元。微薄的收入和超强度的训练不成正比。整年在国外商演的杂技演员抛家离乡,一天演出两三场,所挣下的也只是每月不足1000元美金的生活费。收入少、练功苦、条件差已成为中国杂技后继乏人、新生难招的普遍现象。改善杂技演员的练功条件、生活条件,提高收入,建立行业保障和明星制度是促进杂技发展的有效措施。杂技演员的改行、转业、再就业培训、伤残劳保也是杂技发展不可或缺的保障机制。
顽症九 人才流动无序赛事与国际离轨
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大团从小团挖人,强团从弱团挖人,内地团从老少边穷地区挖人的现象经常发生。小团、弱团、老少边穷地区的杂技团培养人才极不容易,花几年的大力气培养个把业务尖子是求发展改变落后面貌的希望所在。个别大团强团不商量、不招呼就无偿地把弱团的尖子演员挖去,甚至把练就的节目、研发的道具也无偿带走,这种行为着实让广大弱团不寒而栗。对此,应像足球队员转会那样,建立正常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 tujian.org
评判制度与国际接轨也是必要的。国际杂技赛场对参赛节目的评判普遍采取的打分制是比较科学的。近年来,我国个别赛事改用的所谓排序法是不适应杂技评选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既不科学又难做到公允。
面对外商,商演节目相互压价的现象屡见不鲜,给当下市场带来混乱。义字当先本是中国杂技的传统美德,讲艺德、讲行规、重诚信、重团结、识大体,莫让小利遮望眼,是中国杂技人应倡导的风尚。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