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们在画一张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城乡一体化的地图。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建设既是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总体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
在成都市青羊区苏坡街道办事处培风社区,“喝茶”这个词蕴含着特别的意义。
3月10日,社区文化活动室刚飘出茶香,20多位社区居民就乐呵呵地聚到门口:“又到喝茶时间咯,今天我们聊什么?”
由社区教育工作站负责人郭金兰组织的每周一次的茶话会,被社区居民们亲切地称为“培风盖碗茶”。伴着茶香,一个个社区生活中的疑难问题被提出来讨论和解决。安全意识、生活习惯、衣着打扮……从2006年开办到现在,“培风盖碗茶”聊过的话题,多得郭金兰一时都数不过来。
在培风社区这个典型的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区,这杯一“泡”两年多的盖碗茶,已成为一道特别的文化风景。
风景不止这边独好。2003年,成都启动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践,将城乡文化建设推上历史舞台,2005年展开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则将全市城乡文化共荣向纵深推进。在成都的街头巷尾,一道又一道文化风景不断涌现,层叠出一片波澜壮阔的城市文化景观。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力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
3月7日,成都市图书馆二楼演播室人潮涌动,一场名为“古蜀文明与太阳崇拜”的免费文化讲座吸引了300多名听众。同一时刻,在成华区、青白江区等4个区县开设的分会场也迎来火爆场面。
这组讲座为成都市新推出的大型公益性社科讲坛“金沙讲坛”拉开了序幕。“金沙讲坛”的启动,改变了成都现有的公益性文化传播网络格局。
“我们准备以‘金沙讲坛’为核心品牌,整合现有的多种文化论坛,形成一个更有力、更全面的文化传播网。”在成都市社科院院长程显煜描绘的蓝图中,“金沙讲坛”将成为成都版“百家讲坛”,“但更贴近本土的社会生活。”
整合和优化公益性社科讲坛只是成都市加快推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侧影。从2005年开始,成都市就已“借道”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加大了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全力铺开一道跨越城乡、覆盖全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市县两级的文化馆、图书馆率先“变脸”,经过3年来场馆和设施的“升级换代”,到2008年为止,市县两级的40个文化馆、图书馆全部达标。基层文化脉络也全面铺开。按照建筑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建设标准,成都市9城区的88个街道建起了功能完备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与2000多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相配合,在成都地图上画出了一个又一个“15分钟文化圈”(指居民出家门15分钟内便可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 tujian.org
据统计,3年来成都市财政已经累计投入2亿多元专项补贴,县级财政保障经费20多亿元。同时,为配合硬件基础建设的发展,成都市各区市县纷纷向社区注入文化骨干力量。青羊区率先出动,派遣文化战线的多名优秀干部职工担任社区“文化信使”,负责传播文化信息,摸查社区文化资源,组织策划文化活动。而锦江区则从社区工作人员中选出熟悉社区情况的“文化辅导员”,担当管理社区文化活动室、引导当地居民开展文化活动的重任。
宽度——社区文化从“种”到“长”
说起社区文化,似乎总离不开琴棋书画、唱唱跳跳,但在成都文化建设中,社区文化的概念被充分外延了。除文娱表演类活动之外,技能培训、社科讲座等也被引入社区“生根发芽”,成为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刚从泸州移居到成都市培风社区那会儿,60多岁的甘俊益老人总有些“人生地不熟”的寂寞。一次散步时,他偶然看到社区免费招收计算机培训班学员,一时兴起便报了名。没想到以旁听生的身份上完了所有课程后,他不仅学会了浏览网页,还在社区结交了不少朋友,甚至自告奋勇充当起社区教育工作站的志愿者,成为社区活跃分子。
通过“引进”和“嫁接”新的文化不断充实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种文化”,已经成为青羊区每个社区干部必须具备的技能。 tujian.org
“不仅要送,要‘种’,还要‘长文化’。”青羊区宣传部副部长冯照援则有更深远的构想:“送文化和‘种文化’满足的都是居民的基本文化需求,要实现社区文化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在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背景中挖掘,找出鲜明的文化特色,使之成为整个社区的精神凝聚核心和社区认同感源头。”
一批主题文化社区正在逐步呈现。康庄社区的文翁文化、文殊院社区的宗教文化、同德书香社区、花园乐学社区……在“文化信使”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居民们开始从新的角度理解自己所居住的这片土地。
“一个社区一种文化、一个社区一种特色”的文化发展格局为成都市的基层文化画卷增添了几分凝重的文化内涵。“社区文化的升华可以提升区域价值,而区域价值的提高则可以增强社区居民的区域认同感,化解很多社区矛盾。”在冯照援看来,过去“剪不断理还乱”的社区管理工作,只有用文化这把“金剪刀”才能理顺。
深度——文化融合背后的“增值效应”
2003年以来,成都市一直将提供城乡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作为统筹城乡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由此产生的文化融合又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新兴产业发展带来了“增值效应”。
培风社区居民张洪琼便是受益人之一。2008年年底,她参加了社区教育工作站组织的免费手工串珠培训班后,给女儿做了个珠编手提包,没想到女儿的同事们看到后都跟她“下订单”要买,“已经卖了10多个,过年钱都赚回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以失地农民为主的涉农社区,这种被称为“客厅工坊”的就业模式正在风行:由社区请来专业技术人员,既对社区居民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又负责回收居民们制作的合格成品。仅培风社区,就开展了串珠、丝网花、孔明灯、童鞋等多项手工技能课程。
在紧邻市区的城郊结合区域,文化建设推动产业的“增值效应”更为凸显。
在锦江区的三圣花乡,“荷塘月色”“花乡农居”等“五朵金花”既是享誉省内外的农家乐旅游区,又是该区公共文化发展最良好的区域。从观光产业中尝到甜头的村民们,几乎是自发地组织文化活动,提升自身素质,努力消除城乡文化差异对当地观光农业的消极影响。文化与产业在这里对接,组成了一道优美的上升螺旋。( 来源: www.ccdy.cn 作者:诸江 夏丽莎 方野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