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艺术市场:艺术批评不该缺位
2009-05-20
  没有任何时代能够像今天这样听不见艺术批评的声音。这是中国当代艺术界最为明显也最具讽刺意味的一种现象。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这对孪生兄弟在今天更多地不再是为了共同的艺术理想彼此携手,而是被一个巨大的漩涡所左右,那就是艺术市场。

  今天,艺术市场成为艺术界的中心话题,这个原本是艺术生态链条中靠后的末端环节,竟然成为了“前沿”课题,占据了艺术写作、艺术传媒、艺术展览的大部分“份额”,真是后卫成了前锋,令人匪夷所思。

  曾几何时,艺术批评(曾经以理论探讨的方式出现)与艺术创作在上世纪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共同为中国艺术的现代启蒙和当代转型谱写了激情燃烧的篇章,共同为争取艺术创作自由的空间承担起思想解放和语言实验的责任。如今,当艺术创作的空间不仅在观念意识而且在物质方式上成倍增长的时候,艺术批评却因为”如火如荼”的艺术市场的急速升温而哑然失语。

  今天,更多的实际情况是,批评被认为只有与市场或者市场所支撑的展览策划相结合,才能生效。可问题在于,如果这被认为是批评生效的途径的话,那么,现在大量举办的展览活动的各种批评和策划,在“各自”生效的情况下,还有没有可比性呢?大量涌现的关于各种展览活动的所谓批评文章写作,是任其各自为政,遍地开花,还是希望从中找到些共同问题?而面对这些问题,究竟如何评价和分析?这就还是需要一种建立在方法论基础上的批评哲学的建构。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抛开这些充斥着我们的视听的由市场化运作带动的各种艺术传媒和展览空间的话题,我们应该重新回到自己的本位,检讨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们会有这样的发现,那就是当艺术批评家们在自己繁忙的艺术展览策划之余,对自己早年的理论建构梦想渐渐远去感到隐隐担忧和感伤的时候,不少严肃的艺术家们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艺术创作在语言形态上究竟能否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尽管他们中一些人的作品价格正被各路炒家在拍卖市场上不断攀升。换句话说,今天依然有不少艺术家们真正关心的是自己的艺术在有生之年能否进入艺术史,自己的创作究竟在语言形态上有什么样的创造性。而批评家呢,是否只是在关心自己策划了多大规模的展览,写了多少为展览而写的文章呢?如果批评家在今天只是为展览而生的,那么,批评家这个称谓还真的要改为策展人了。

  要改变和克服艺术市场和展览策划给艺术批评写作带来的负面影响,恢复艺术批评的理论高度和锋芒,首要之处在于廓清艺术批评的理论价值取向和艺术市场和展览的操作价值取向之间的区别。在艺术市场里需要有理论和批评的引导,但市场的原则是按照艺术作品的供需关系确立的,不是按照艺术作品的价值原则确立的,后者只是起到指导的作用。在展览策划和组织中,同样需要艺术理论和批评的介入和阐释,但展览因为是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发生的,其理论和批评的支撑在来源和使用方面具有限制性和具体性。只有脱离开具体展览和具体市场操作规则的批评,才有可能对各种展览中的艺术作品的含义做出跨越具体限制性的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并以此为契机,确立各种展览中部分优秀作品所蕴涵的在中国乃至国际艺坛的基本视觉美学特征和价值范畴。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真正的艺术批评的职责是在自己的批评写作中表明自己的理论价值取向,而这种理论价值取向的获得是建立在对优秀艺术作品的视觉语言的美学特征与形态特征的分析与把握基础上的。之所以要提出真正的艺术批评在于分析和把握优秀艺术作品的视觉语言的美学特征和形态特征,是因为视觉语言和形态是视觉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和媒介的独特之处,舍此,我们的批评写作将无法与诸如文学、电影、舞蹈、戏剧等其他艺术表达形式或媒介的批评写作区别开来。正因为忽视了这一点,所以我们总是看到大量的所谓艺术评论将艺术家的作品放在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各种要素的关系层面来加以比较和分析,唯独忘记了从作品内部自身的视觉语言的美学特征以及与其他艺术作品在形态上的差异特征的角度来分析和把握。而只有从艺术作品的自身挖掘出蕴涵于其中的独特的视觉美学特征和形态特征,我们的批评写作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确立了自己的主体地位,才能够在艺术批评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才是对艺术作品阐释与评论的真正贡献。

  正如艺术在今天是一项文化实践,而实践已不是单一性的,是复数的、多样的和动态的,因此艺术批评所面对的就不是一个单一性的对象,它受到市场的、展览的等等操作层面的因素的诱惑和影响,但它的基本对象却是不变的,那就是它要寻找艺术作品中隐含的独特的视觉美学特征和形态特征并将之公之于众,而要提炼出这样的特征和范畴,批评的方法论或批评的哲学是首要的努力基础。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真正的艺术家要对艺术史负责,真正的艺术批评家呢?对谁负责?在市场、策展和批评之间,我们必须做出选择。(作者系《批评家》杂志主编,本文有删节。)

  

     相关链接
    ·迎接奥运年主题活动在京举行
    ·香港市民举办倒数活动迎接2008年
    ·香港市民对2008年前景乐观
    ·人民时评:让我们共同祝愿2008,好运中国!
    ·《欧洲时报》:2008因北京奥运而精彩
    ·胡锦涛发表新年贺词
    ·2007年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回顾
    ·2007抹不去的记忆
    ·新时代的画派走向何方?
    ·市场急需“文艺管家”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