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一本名为《读点经典》的小书成为了重庆市多数党政干部随身携带的“口袋书”。在这本每月出版一辑的小书中,包含了古今经典语录、散文、诗词等。该书一经出版,不仅在党政干部中备受好评,更受到了普通市民的欢迎,连续高居重庆市畅销书榜首。
《读点经典》的诞生
这套丛书的出版,源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的工作调研。在调研中他发现,重庆当地某些干部的现代经济管理知识匮乏,个别区县领导甚至对一些经济术语“一问三不知”,一些干部的人文素养也有待提升;在当地小学调研中发现,一些孩子不知道“红歌”。出于这些原因,就有了后来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等一系列活动。
承担《读点经典》丛书主编任务的是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副局长、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明华。在他看来,干部和市民的读书风气、阅读趣味以及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城市和地区的整体精神境界和文化品位。而一个政府的视野远见、执政能力更是与官员群体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境界密切相关。
据刘明华介绍,在考量该书的入选内容时,薄熙来指示要一月出一本,篇目、字数不用太多,两三万字即可,但都要是古今中外名篇,且是读者能在一个月内就能阅读理解的。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因此,丛书选编之初,定位在传统文化精品,也就是所谓的国学精粹、传世之作。重庆出版社编辑徐飞在《〈读点经典〉编辑手札》中写到,他们围绕这个重点想了很多。从最初的《干部简明文化读本》,到后来的《经典文萃》、《博雅文选》,但都感觉不是太平实,不能恰到好处地体现出这本书的内容和编辑出版用意,于是被一一否定了。直到第1辑即将付梓时,薄熙来提议叫《读点经典》。
在内容上,书稿选编的多是古典国学经典,国内外的现当代作品所占分量不足1/10。重庆市委宣传部部长何事忠在审稿后,把国内和国外现当代经典作品的分量增加到了30%,薄熙来看了书稿后又增加了一些现当代的内容。
总结这套丛书的选编标准,刘明华认为其目标预设是“对经典语录和段落的熟悉,对原典的兴趣与深入阅读,博雅的情趣与开阔的视野,3年可达到文史本科水准。”最终目的是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目前,他们已经建立了一个资料库,并且在不断补充,其目的就是一定要让最好的作品在每辑中都有所展示。
培养读书风气营造书香重庆
据重庆出版社发行部门提供的数字,截至目前,《读点经典》前3辑已累计发行30万册。《读点经典》受干部欢迎、群众追捧的现象不禁让人深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刘明华认为,书中经典的内容大家都可以研习、品味,所以受到普遍欢迎。大家喜欢,也说明这套书有相当的针对性,有实在的内容,还有可读性。
谈到如何杜绝学习《读点经典》过程中的形式主义时,刘明华说,重庆市委在一开始就明确了在《读点经典》的学习过程中,不搞形式主义,因此,全市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就这套书而言,有单位组织的读书辅导,有众多媒体开设的读书栏目,电视台亦有相关栏目跟进。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营造读书氛围,帮助大家读书品味、学习交流。
或许,群体的轰轰烈烈与个人的静思默想,正是不拘一格的表现。而读经典丛书只是一个契机,核心是读书,是学习,是爱学习,爱读书。一套小32开、正文仅有86页的小书诞生得并不容易。从内容的筛选、编辑体例与书名的确定,到装帧设计、编辑校对及印制的把关,每个环节都倾注了重庆市委领导、专家学者和编辑出版人员的大量心血和汗水。据悉,即将上市的第4辑首印10万册,而《读点经典》的学生版(分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版)也在积极筹备当中。
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说到底是人的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提升市民和干部的文化素养至关重要。书香重庆的标志,不仅仅是重庆的人均购书量有多少,而是在勤劳坚韧的重庆人民推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还要让世人感知重庆人的礼仪和儒雅。所谓城市精神,可以从中产生。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