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票房增长背后的院线助推器 |
2009-05-20 |
|
电影院线制是在国内电影市场陷入低谷、电影票房连续多年徘徊在不到10亿元的情况下实施的——2002年6月1日全国各省市30多条院线开始按照国际惯例运营,彻底打破了计划经济时期以省、市、地、县行政区划的地区垄断发行放映模式,代之以跨省市、跨地区的院线制发行放映模式。对于“院线制”的实施,大多数业内人士认为是电影改革的关键举措,但也有人提出“院线制能救中国电影业吗”的疑问。
近年,中国电影市场行情见好,业内人士认为迅猛发展的院线是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强力推手。
随着电影院线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业内外资本纷纷进入电影行业,据统计全国票房收入连续6年保持以25%至30%的幅度递增,无论是票房收入,还是影片的年产量,以及加入院线的银幕数量,都几乎比始建时翻了一番甚至是几番。
到2008年年底,全国拥有国产片、进口片发行放映权的主流院线34条,城市数字电影院线19条,农村数字电影院线158条,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主流市场、二级市场和农村市场的梯次发行放映网络,构成了适合不同阶层观众欣赏的、比较合理的电影市场结构。加入城市主流院线的影院达到1545家,银幕数增加到4097块,比始建时的872家、1581块银幕,分别增加77.19%和159.14%;全国主流院线票房(不含农村市场)收入43.41亿元,比实施院线线制前2001年的8亿元增加442.6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院线类型多样
通过对近几年全国电影院线经营状况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院线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跨省品牌院线实力增强,成为影市主力军。2008年10条票房超过亿元的院线均为跨省院线,上海联和、北京新影联、中影星美等建立伊始就是跨省品牌院线;中影南方、浙江时代、辽宁北方等经合并重组后也成为跨省品牌院线。中影星美院线,从成立之初横跨6个省市、22家影院71块银幕,发展为拥有跨越全国25个省市、114家影院416块银幕的全国最大跨省院线。作为全国首条年票房收入突破3亿元的上海联和院线,虽在近年与全国院线冠军宝座失之交臂,但其立足长三角,向东北、西南等地不断发展扩张,连续7年保持不断上升的发展态势,票房收入翻了好几番。辽宁北方脱离北京新影联院线,与青岛银星合并重组后,也跻身全国亿元院线俱乐部。
第二,自有产权院线发展迅猛。成立于2005年1月的北京万达院线,在全国20多个重点城市拥有影院38家300块银幕。从始建时全国排名第37名到2009年1月的全国票房冠军,万达成为全国拥有自有产权影院最多的院线;从2009年1月开始运营的浙江横店院线,旗下武汉横店、太原横店电影城也将开业,且将在重庆、合肥、深圳等地投资建20至30家大型现代化多厅影院,成为继北京万达后又一条发展迅猛的自有产权院线。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第三,省市院线发展缓慢竞争力弱。随着业外资本的进入,以及一轮又一轮的合并重组,各院线的生存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跨省、自有产权院线高速强势发展的同时,不少在原省、市电影公司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小院线的生存则越来越困难,只好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2002年安徽省电影公司曾联合省内27家影院成立中安院线,后因设备、设施老化落伍,大部分影院被市场相继淘汰,剩下不足10家影院均加入省外强势院线,致使安徽省电影公司不得不放弃主流院线经营权。在陕西,随着北京万达、保利博纳等7家外来星级影院的“入侵”,西安长安院线的加盟影院一减再减,从始建时的16家减至6家;票房收入逐年下降,从2004年2000万元,减至2006年1494万元,2007年1376万元……
院线两极分化严重
院线制实施以来,促进了我国电影产业高速发展,同时,也应看到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大小院线形成了两极分化的发展态势。以2009年1月《赤壁》(下)部分院线票房为例,大小院线差距非常大,15条院线票房合计2.06亿元,占《赤壁》(下)1月总票房2.4亿元(累计票房2.6亿元)的85.63%,这意味着余下的20条中小院线总票房收入不足3500万元,平均每条院线只有100多万元。其中票房收入最高的为中影星美院线,已超3000万元(累计票房4000多万元),较低的上海大光明院线只有160多万元,相差近20倍。如果与最低的河北中联61.8万元和天津银光13.4万元相比,相差更大,为51至250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由此可见,实施院线制7年来,大院线发展迅猛,票房收入水涨船高,中小院线则发展缓慢,票房收入越来越低,两极分化明显。全国电影票房的增长大多来自兼并重组院线及新建自有产权院线,而按行政命令组建起来的省市院线市场不断萎缩,原来首批加入院线的传统影院已有200多家在市场中消失。
二是实施院线制造成小制作国产影片市场萎缩。由于实施院线制,院线、影院享有自主选片权,在成就国产大片超亿元、甚至几亿元票房的同时,也造成小制作国产影片难登主流院线的窘境。从2006年起,我国每年国产故事片产量有300至400部,实际上能在主流院线上映的仅占1/3,绝大部分的国产影片无缘大银幕,就算能进入院线,也只是成为市场匆匆过客。2008年中等以上规模进入主流院线市场的国产影片也在百部左右,其中累计票房最高的《非诚勿扰》为3.4亿元,而备受关注的奥运题材影片《筑梦2008》、《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买买提的2008》、《破冰》,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推出的《愚公移山》、《永远是春天》、《中国1978》,以及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50米生死线》、《八十一格》、《霓虹灯下新哨兵》等中小国产片,进入主流院线的累计票房均在100万元之下,有些惨至无法上榜统计。
目前我国由于竞争力不强的中小院线数量过多,严重制约了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发展进程。随着电影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中小院线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严峻,合并重组或是转让院线股份换取一定的发展资金,成为许多中小院线走出困境的上佳选择。而建立制片发行放映一条龙的电影产业链院线,使更多的中小国产影片在所属院线促销成功后走向全国大市场,是促使国产影片全面走上市场的一个选择。近年上海联和、北京新影联、广州金逸珠江在这方面作出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tujian.org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