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面对眼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文化应该被摆在什么位置,扮演什么角色?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一天的小组讨论中,这个话题成为委员们关注的热点。
拉动精神内需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委员认为,面对金融危机,拉动经济内需至关重要,而拉动精神文化内需也亟待重视和加强。危机之时,尤其需要情感的激励、心灵的鼓舞。精神和文化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财富,精神的富有才能创造经济的富有。
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冯双白委员表示:“战胜眼前的困难需要信心,信心从哪里来?既来自政府的有力措施,也来自人心内部的力量,而这些都需要好的文艺作品来体现。但文化的鼓舞作用不是喊口号,而是要真正地反省、沉淀。金融危机度过之后,人们将对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力量有更深刻的认识。”
“多难兴邦、文穷后工”
委员们认为,目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文化艺术发展而言也许并不是一个萧条的信号,反而有可能成为催生优秀作品、成就艺术大师的摇篮。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陈醉委员认为,虽然当面临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困难时,文化事业发展的物质条件会有所欠缺,但文艺创作的氛围会变得更平实、更内省,困境中也许会有更多的艺术创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文联名誉委员、文艺理论家仲呈祥委员认为,从历史上看,经济危机常常会给文化艺术的发展繁荣带来机遇,这源于人们在困难面前激发出的强大精神力量。他说,“多难兴邦”,这已经为中华民族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的非凡表现所证明;“文穷后工”,这将会为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中国当代文化艺术所印证。
著名演员黄宏委员表示,改革开放3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给文艺工作者以思想和阅历上的积淀,现在的金融危机也许正是容易激发才华、集中心思创作优秀文艺作品的时候。
加强宏观调控实现文化的反季节性调剂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委员给记者举了两个例子,说明经济萧条时期文化实现反季节性调剂的合理性。“上个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其艺术作品可以说是一枝独秀。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遭遇了大的自然灾害,文化艺术也处于一个发展相对较好的时期,出现了很多好的作品。经济高速发展时,人们往往容易忽视文化的问题,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文化的发展往往会得到更广阔的空间。”
陈力认为,当前文化发展有了新的机遇。虽然社会可能在某一时期、某一方面出现不平衡增长,文化可能会相对滞后,但任何一个社会都要寻求平衡发展,这时候对文化发展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把以前文化发展的欠缺弥补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于具体的政策措施,仲呈祥委员建议应该进一步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实现文艺创作题材和资源的最佳配置。他认为,宏观调控有利于实现文艺创作人才的优化组合,并最终实现以先进文化和优秀艺术反映人民的精神生活、引领人民的精神追求的目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