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韩国“帮”我们保存传统文化 |
2009-05-20 |
|
葛教授说了句实话
韩国“端午祭”成功申遗无疑是一个有力的刺激力量,让国人对传统文化有了危机感,并将“保护与传承”付诸行动,不再停留于空谈。
近日,著名学者、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在广东省科技图书馆做演讲,提及“韩国对保存中国传统文化有贡献”。因近些年韩国在“端午祭”成功申遗后,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遗,还不断称“活字印刷术是韩国发明”、“孔子是韩国人”,葛教授的发言可谓捅了中国网友的马蜂窝,骂声连连。在很多人看来,韩国人是在有计划地“掠夺中国传统文化”,怎能说他们“有贡献”?
在我印象中,葛教授是一位治学严谨且颇有学术声望的学者,他“不合时宜”地说“韩国有贡献”,应自有其研究及心得。按我的理解,就现实而言,他也并非信口开河。
犹记得3年前,韩国“端午祭”成功申遗给国内舆论带来的强烈冲击,不少人纷纷斥责韩国“掠夺”,更多有识之士则是以此为契机,反思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并呼吁政府采取措施保护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持续深入的社会大讨论,从今年起,清明、端午、中秋得以列入法定节假日。在这个过程中,韩国“端午祭”成功申遗无疑是一个有力的刺激力量,让国人对传统文化有了危机感,并将“保护与传承”付诸行动,不再停留于空谈。从这个角度看,韩国人不就是在“帮助”我们保存传统文化,并作出“贡献”了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再形象一点说,韩国系列申遗就是一头来势凶猛的鲇鱼,让守着儒家文化源头而不自知甚至还糟蹋的国人无法再慢悠下去,开始明白在传统保护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样适用。对这样的鲇鱼,我们可以不喜欢,但由此产生的效应,则没有理由拒绝。 我们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是不断需要外部刺激的,只有刺激,才能焕发出内在的行动力。基于此,我们无需对韩国人申遗过于敏感,大可以敞开欢迎,甚至邀请有着同样文化源头的日本人参与,三方申遗的竞争越激烈,就越证明中国传统文化超越时空的价值。
总之,葛教授只不过说了一句实话,委婉点出国人在传统保护上的惰性与被动性这一“陋习”,更重要的,则是告诉我们在儒家文化圈里,竞争与合作的互动关系——越能激发不同国家以传承者自居的传统,越有生命力;而不同传承者的竞争,不仅不会有损传统的价值,只会让它更具国际传播与影响力,最终受益的是竞争各方。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