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年方式多元化 年味浓淡皆相宜 |
2009-05-20 |
|
春节是中国人心中最盛大的节日,年味,便成了中国人最在意的一种“味道”。游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春节,味道或浓或淡,但无论如何,都是每一个炎黄子孙最珍惜和钟爱的日子。
“浓烈”的年味:繁忙而辛苦
一年一度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就要开场了。守着电视过除夕,已经成为中国老百姓的一种过年方式。
天津市民黄伟是春晚的忠实拥趸。他告诉记者:“春晚,年年看年年骂,这或许就是春晚最大的魅力。”
春晚作为除夕夜一道年味浓郁的精神大餐,已成为中国人过年必不可少的娱乐节目。对春晚寄予厚望而每每得不到满足的电视观众,为了让这道大餐更“丰盛”,在批评之余开始亲手张罗“制作”。
去年,一个叫施孟奇的人举起“山寨春晚”大旗,不仅得到众多网友力挺,而且成了全社会热议的话题,媒体关于“山寨春晚”连篇累牍的报道,更十足地吸引了“眼球”。
另一个最能体现浓厚年味的现象是春运。眼下,在全国各地的火车站、汽车站,都能看到成千上万拥挤的人群,即使一票难求,即使披星戴月,即使一路上要站上十几个小时,也挡不住人们匆忙的脚步和热切的心情。在大年三十之前赶回家,是无数人的心愿。
截止到22日,仅铁路,全国就发送旅客4783.8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71.4万人次。公路客流更是逼近6000万人次。 tujian.org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来华认为,贴春联、挂福字,放鞭炮、购年货,包括春运、春晚,这些体现了中国人传统文化和情感的行为、现象,都是最能鲜明体现中国旧历年内涵的元素。
“清淡”的年味:轻松而休闲
越来越繁荣的经济和优越的社会条件,让更多的现代中国人从过节的沉重中解脱出来。
许多人选择在春节出门甚至出国旅游,这或许与传统的春节文化有点格格不入,但休闲已经不可逆转地成为春节的新符号。今年春节,天津市民武先生一家不再坐在家里守岁过年,而是一家老小远赴海南。武先生说,“外出旅游,少了过年的各种繁文缛节和交际应酬,能真正地休息和放松。”
民俗专家指出,当中国的社会结构逐渐从传统的大家庭向家庭小型化转变后,过年方式也就由此生变。
家住南开区的张鹏今年春节打算让自己“泡”在图书馆里,与书为伴。他说想利用难得的七天假期好好看看书,既充实又放松。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网上春节格外热闹红火。记者了解到,近年,很多门户网站都开设了春节专题,浏览率和点击率都非常高。在各类网上虚拟社区里,人们可以看到关于春节的典故以及具有各种创意的电子春联和年画,还能“尝”到“电子饺子”,拿到“电子压岁钱”等,还可以参与网上逛庙会、网上放鞭炮、网上猜灯谜等活动。一些网友还把自己家乡的过年习俗拍摄下来,放到网上播客里供大家欣赏。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民俗专家说,现代生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过年方式产生冲击,但也大大丰富了春节的内涵,让这个古老的节日变得年轻而时尚。
或浓或淡皆相宜
民俗专家表示,时代在前进,观念在更新,要改变的东西谁也挡不住,过年也是如此。随着社会发展,人们会发明许多新的值得提倡的方式,只要其体现的是春节本质上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淡一点、浓一点都无妨。王来华说,多元的过年方式使年的味道变得更丰富了。
天津市民俗专家赵之珩指出,过年本身即有万象更新之意,岁月更迭、社会变迁,过年的内涵自然也要与时俱进,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过年无疑也会有新的内容。不管以何种方式过年,我们不难发现,和谐、欢乐、喜庆仍然是春节不变的底色。
爆竹声中除旧岁,年味浓淡皆相宜。其实,欢乐、祥和、团圆、喜庆,这才是中国人心中永恒不变的年味。(记者周润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