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戏曲嫁接外国题材的良苦用心
2009-05-20
  前不久,改编自法国文豪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的京剧《圣母院》,与脱胎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的昆剧《血手记》在上海逸夫舞台接连上演。票友、普通观众、戏曲专家和媒体给出了褒贬不一的评价,或高调赞其是戏曲创新,或批其是戏曲的自我迷失。然而,更多的人选择了开放接受的态度。

  中国戏曲唱“洋”题材,并非近两年才出现的新现象。早在上世纪40年代,“越剧皇帝”尹桂芳就排演过取材于《天方夜谭》的《沙漠王子》。《罗密欧与朱丽叶》从解放前至今,有不少戏曲改编版本。著名导演胡伟民创排的《第十二夜》,也是越剧莎戏。近两年来,昆曲、京剧、越剧等中国几大剧种,不约而同地开始在外国名著上大做文章,更将这种现象发展为一种不小的热潮。2006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改编日本著名作家谷崎润一郎小说,推出《春琴传》。浙江越剧团2007年耗资100万元改编《茶花女》,演员们穿着欧式大篷裙,唱起了越剧傅派的声腔……这种艺术形态能否如制作方所愿,争取年轻学子、都市白领等时尚人群,一改中国传统戏曲的式微窘境,进而成为中国传统戏曲走向市场甚至海外市场的一条“终南捷径”?

  如何吸引观众自愿买票进场看戏,一直是令中国戏曲界头疼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对于中国戏曲“嫁接”外国题材的良苦用心,相当一部分观众表示“买账”,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可以看作是戏曲的生机之一,红火的票房说明了不少问题。无数前车之覆说明,当某种艺术成为少数票友、专业工作者所玩味的赏品,必然会失去活力,逐渐沦为博物馆里才能见到的“藏品”。对于这种改编方式是否会使中国传统戏曲走向不伦不类,曾有一位著名舞蹈家告诉笔者,借用外国的艺术形式或题材,不一定会对中国艺术造成损伤——纯正的中国文化、艺术在国内已经得到了较好的保存,改变之后的艺术可能形成一种新的流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今,各种新型的时尚艺术以及其他的娱乐方式,把传统戏曲排挤到了相对边缘的地位,造成了传统与时尚的分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和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记忆的戏曲,对其进行创新的目的正在于更好地继承与发展。况且,这种改编仍然注重了本土化手法,剧中人物都有了各自的中文名字,服装和化妆也都遵循中国戏曲传统。放下身段,拆掉门槛,不失为一种开放的创作态度。在融合中西的同时,不忘传统戏曲的本色,不一味迎合“洋观众”的欣赏趣味,通过各种方式让世界了解乃至认可中国戏曲,都是好事。

  

     相关链接
    ·迎接奥运年主题活动在京举行
    ·香港市民举办倒数活动迎接2008年
    ·香港市民对2008年前景乐观
    ·人民时评:让我们共同祝愿2008,好运中国!
    ·《欧洲时报》:2008因北京奥运而精彩
    ·胡锦涛发表新年贺词
    ·2007年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回顾
    ·2007抹不去的记忆
    ·新时代的画派走向何方?
    ·市场急需“文艺管家”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