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五届八年:见证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
2009-05-20
  2000年:中国文化产业如何把握机遇和应对“入世”挑战

  2000年,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对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生产共性与个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反映了我们对文化发展客观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反映了文化自身发展的多侧面和复杂性。为了加强对文化产业理论的探讨和对文化产业实践的指导,同年11月4日至5日,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论坛首届年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

  由于当时中国面临加入WTO的新情况,中国文化产业如何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成了首届年会的主题。专家们认为,随着“入世”的临近,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结构升级,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随着“入世”的临近,扩大文化市场的准入范围,允许国外文化资本和文化艺术产品、文化服务进入,已不可避免,因此,应根据中国国情,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扩大市场准入意味着我们将“引狼入室”,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我们将“与狼共舞”。“与狼共舞”的结果是“遭狼蹂躏”还是“驱狼出境”,实力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尺。但专家也指出,在我国文化产业和外来文化产业的竞争中,决定胜负不完全在于实力的强弱,以弱制强也是可能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善于扬长避短,善于运用自己的优势在要害处形成你弱我强的格局。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个“要害”是什么?就是对文化消费需求的把握。谁能在最短时间内准确把握我国城市文化消费需求并满足这种需求,谁就能在这场竞争中取胜。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就是要以最快速度和最大动作,摸清中国城市的文化消费需求,并切实按照文化消费需求来组织文化产品生产并提供文化服务。

  文化产业是高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对相关经营、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和能力结构的要求非常高。中国“入世”后面临的最大困难和挑战正在于人力资源的战略准备严重不足,而境外文化产业集团抢滩我国文化市场提出的人才本土化要求,又将引发一场人才争夺战。专家提出,应该依托高校和学术界的现有力量和资源优势,迅速制定相应政策,把培养文化管理与文化产业高级专业人才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的目标中,纳入国家公共管理硕士培养体系。总之,首届年会是中国文化产业在“入世”前的自检与前瞻。

  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道路

  2002年11月29 日至30日,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论坛第二届年会在上海交通大学浩然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这次年会是在党的十六大系统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后召开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性文化产业学术会议,会议的主题是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道路。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专家提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实现理论创新与体制改革。理论创新方面,必须实现“三个破壁”和“五个创新”。

  “三个破壁”是:文化精神破壁,在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中,文化产业和其他行业中的创意部分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文化产业破壁,文化产业要与其他产业形成共栖、融合和衍生的良性互动关系;文化队伍破壁,要以更宽容的姿态重新定义文化人,在更宽广的视野里召集文化人。

  “五个创新”是:第一,理论制度创新。突破文化产业制度改革上的路径依赖和政策瓶颈,以放松管制和透明化的政策供给启动新一轮文化产业发展,以制度创新启动新一轮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防止和克服由于文化产业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而可能导致的政策性衰退。第二,要素市场创新。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放宽民营文化企业和民间资本市场准入的尺度,使民营民间文化产业和资本享有充分的国民待遇。第三,产业链条创新。进一步完善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整体配套,特别是加强文化产业的“上游”基础和“下游”通道。第四,产业结构创新。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已经构成现代社会互为依存的支柱产业群,信息产业的发展极大改变了文化产业的技术基础,带动了其产业结构的提升,但下一阶段的发展必定是以文化产业为前提和发展动力,形成新的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机制。第五,社会结构创新。构建各类社会中介机构,建立健全文化行业制度,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同发展的新体制。

tujian.org



  关于体制改革,重点是要抓紧制定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对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战略性改组。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占有大量文化资源,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因此,搞好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改组、改制和改造,实现国有文化存量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文化产品生产机制的转变,是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的关键所在。

  专家指出,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在进行战略性改组过程中应坚持“六个有利于”原则:一、有利于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保障国家的文化和信息安全;二、有利于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建立新型的投融资体制和国有资本的管理、监督与运营体制,使国有资本在保值增值的同时,布局更加合理,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有利于国有和国有控股的文化企事业单位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四、有利于促进国有和国有控股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转换经营机制,调动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五、有利于在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中,调动各方利益主体的积极性,确保出资人、债权人的权益不受侵害;六、有利于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改组、改制的平稳过渡和社会稳定。

  2004年:文化产业区域发展战略与对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建设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全国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积极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出现了新局面。2004年8月5日至6日,“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论坛第三届年会——山西论坛”在山西省朔州市召开,主题为文化产业区域发展战略与对策。这是该论坛第一次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所在地之外的地区举办,第一次有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有关负责人和专家参加。专家认为,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手段和重要举措,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003年,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全国各地先后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同时也引起了理论界对文化体制改革的高度重视。因此,在第三届年会中,与会专家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途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前提,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是壮大文化产业的积极举措,培养文化人才队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环节。其中,首先要把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提上议事日程,目的在于:化解资金瓶颈,解决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以社会“增量”资本来激活国有“存量”资本,优化国有文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建立现代文化企业制度和现代文化产权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也备受关注。首次参加该论坛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认为,全球化竞争的基础在于区域市场,我们的经济实力要在区域市场站稳脚根,才可以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立足。对于后进国家,这个区域市场基础更为重要,否则难以开拓世界市场。勉强走出去的,也会被对方市场的主流力量所吸纳或者消解。中国本土和中国的邻近地区,以至海外华人社区,都是我们的共同文化区。我们要用文化贸易来巩固我们的共同市场,进一步缔造区域联盟。他认为,我们面临的竞争,是文化体系与文化体系的竞争,是区域市场与区域市场的竞争。因此,城市与城市之间一定要组成城市群的区域联合,优势互补。

  2006年:文化产业与城市文化发展

  2006年7月28日至30日,“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论坛第四届年会——郑州论坛”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此次会议在前三次论坛着眼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等宏观议题的基础上,确立“文化产业与城市文化发展”为主题。会议就文化产业发展与中国城市革命、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与城市转型的互动、文化产业与都市再造、中原城市群与城市文化建设、城市文化建设与政府职责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并提出了积极的建设性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关于文化产业与城市转型之间的互动,专家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支持,注重研究文化产业与城市的关系是深化对文化产业内涵与外延理解的关键。城市发展文化产业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要,是自主创新的需要,也是世界大都市后工业时代的共同道路。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有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要促进大量创意人才集聚,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

  关于城市文化建设与政府职能的关系,专家认为,现代化城市是社会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应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城市。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是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加强文化建设是推进城市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需要,是提高城市品位和档次的需要,也是迎接信息时代挑战的需要。文化之魂闪亮,产业之躯强壮,致力于两者的结合与融汇,将成为促进城市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政府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使命感,把自己的城市建设成为一个和谐的有品位的城市。政府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主要职责在于:以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为目标,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方向,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造环境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8年:变革与创新——中国文化产业新突破

  2008年11月29日至30日,“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论坛第五届年会——云南·玉溪论坛”在玉溪市举行。本届论坛围绕“变革与创新——中国文化产业新突破”的主题,探讨了新形势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新途径等问题,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的应对政策措施等话题,如“文化竞争力与文化产业发展”“和谐社会与文化体制建设”“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文化传媒与文化产业项目运作”展开了精彩的演讲、对话和讨论,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和建议,为新形势下我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八年五届,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论坛始终服务于正在发生的文化产业实践,关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前沿问题,不断把对问题的实践探索与学术关注推向深入,达到了交流信息、沟通思想、扩大政府视野、深化学术研究的目的,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相关链接
    ·迎接奥运年主题活动在京举行
    ·香港市民举办倒数活动迎接2008年
    ·香港市民对2008年前景乐观
    ·人民时评:让我们共同祝愿2008,好运中国!
    ·《欧洲时报》:2008因北京奥运而精彩
    ·胡锦涛发表新年贺词
    ·2007年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回顾
    ·2007抹不去的记忆
    ·新时代的画派走向何方?
    ·市场急需“文艺管家”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