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美术作品展在京开幕 |
2009-05-20 |
|
深圳小平画像广场的巨幅小平画像赫然“矗立”在了中国美术馆的广场上,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慈祥面容和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经典语句前,一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大型文化盛会拉开了序幕。12月17日上午,由文化部、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美术馆、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局承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文化部部长蔡武、副部长陈晓光,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闫小培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等出席了开幕式并剪彩,开幕式由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主持。
走进中国美术馆,人们被200多件艺术精品汇成的壮美画卷带回到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征程中。展出作品大部分是从中国美术馆优秀藏品中选取的精品,也有一部分是深圳艺术家的最新创作。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漆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共同记录了30年的时代变革和社会变迁,反映了中国美术与时俱进的艺术创造精神和崭新的时代风格。展览分为“时代”“建设”“家园”“风貌”4个篇章。
“时代”部分通过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事件,讴歌了伟大的时代精神。李秀实1979年创作的油画作品《疾风》、程允贤1987年的雕塑作品《邓小平胸像》、刘大为1991年创作的中国画作品《晚风》等名作,艺术地塑造出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光辉形象,歌颂了一代伟人的丰功伟绩。《1978年11月24日·小岗》、《走向世界》、《女排夺魁》、《毕业答辩》、《开荒牛——献给深圳特区》、《九八记事》、《画说深圳》、《抗震组画——大爱人间》等作品,以深刻的精神内涵,表现特定时代之下特定的文化精神,更体现出艺术家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建设”部分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赞美30年以来不同领域的建设成就和劳动者的精神状态。代表性作品有何岸1979年的《西沙之晨》、王大同1979年的《雨过天晴》、孙景波1980年的《阿佤山人》、广廷渤1981年的《钢水·汗水》、吴长江1982年的《挤牛奶》、詹建俊1984年的《潮》、阎平1984年的《矿大嫂》、王明明1999年的《八月吐鲁番》、徐唯辛2004年的《工棚》等。
“家园”部分通过画面反映30年来发生在家园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歌颂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情趣。主要代表作品有李苦禅1978年的《绿雨》、刘海粟1979年的《红荷翠羽》、朱乃正1979年的《春华秋实》、吴作人1982年的《藏原放牧》、关山月1982年的《碧浪涌南天》、王晓明1984年的《未来世界》、苏天赐1988年的《早春》、董小明1996年的《辉煌》、田黎明1996年的《远山》、许江的《葵园十二景·云水间》、潘公凯2006年的《秋凉》等。
“风貌”部分主要以肖像画为主,通过丰富的造型风格,展现了30年来不同时期的人文和社会风貌。主要代表作品有罗中立1980年的《父亲》、李伯安1981年的《鲁庄老人》、叶浅予1982年的《维吾尔人》、靳尚谊1984年的《塔吉克新娘》、杨飞云1986年的《侧面》、刘开渠1984年的《向新时代致敬》、展望1990年的《坐着的女孩》、喻红1999年至2001年的《目击成长系列》、冯远2006年的《明日之子》等。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看!街舞跳进了中国美术馆!”“春天的故事”特展中的这件街舞幻影成像装置作品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这个特展全部采用多媒体艺术的方式表现深圳这一充满活力的城市30年来的巨大变化。其中包括5组作品:深圳画院联合舞蹈艺术家李建平共同创作的幻影成像装置作品“深圳剧场”、新媒体艺术家周滔创作的纪实影像装置作品“三十而立”、深圳电视台导演黄仁忠编导、创作的影像装置作品“一夜之城”、新媒体艺术家金江波创作的互动触摸屏装置作品以及互动电子书装置作品“深圳大事记”“深圳往事”。
在30年社会变革的历程中,美术创作见证并记录了改革开放带来的辉煌与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时代风貌。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国美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出蓬勃的生机。这表现在艺术风格日趋多元,艺术语言新颖独特,艺术人才不断涌现,同时艺术活动更加丰富,艺术发展的空间也更加辽阔、开放。中国美术的迅速发展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丰美的精神食粮,社会公众因此得以欣赏到更多优秀艺术作品,感受到更加丰富多元的艺术世界,共同分享改革开放的优秀文化艺术成果。
17日下午,展览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大型画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美术作品集》与展览同时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