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日前结束的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上海燕萍文化艺术工作室创作的新编京剧《道观琴缘》成功上演,饰演陈妙常的周燕萍动作细腻,唱腔优美,约两个小时的演出中多次赢得观众掌声。
作为一家民营剧团,燕萍工作室的《道观琴缘》不仅带给观众京剧艺术的享受,更带来京剧演出市场化运作的惊喜,其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又折射出中国艺术团体改革无法回避的现实。
创办自己的京剧工作室
“没有人像我这么傻,赔钱办剧团,也没人像我一样为京剧闯出一条自己的路。”上海燕萍文化艺术工作室的创办者周燕萍略带感慨地说。创办民营京剧团,她可谓尝尽百般滋味。
实际上,周燕萍最早端的是国有剧团的“铁饭碗”。学过京剧,又进修声乐,周燕萍本想朝声乐方向发展,但她始终无法割舍自己所热爱的京剧艺术。1998年她再次拜师学艺,系统钻研梅派表演艺术,次年应聘加入上海京剧院。在国家剧院时间一长,周燕萍的困惑也随之产生,“院团都由国家养着,一是容易把人养‘懒’,二是自己演出的机会也不多,没有实现自身艺术价值的舞台。”周燕萍说。
2003年 9月,她自己筹资创办了上海燕萍文化艺术工作室。她认为,要想让京剧再现辉煌,必须对京剧院团进行体制改革,有竞争才有发展。 tujian.org
几年来,燕萍工作室为弘扬国粹,下社区、进校园、入部队演出,并在上海文华里京昆会所的鼎力支持下组织票友学习班,拉近了传统京剧和当代青年人的距离,既挽留住了老戏迷,又吸引来新观众。
更可贵的是,他们“东戏西送”,开拓了一片西部文化市场。从2005年7月至8月,他们组成一个“乌兰牧骑”式的综艺小分队,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巡演。在40多天时间里,他们行程8000公里,每天辗转一个农场,演出了十几场综艺节目,观者踊跃。
坚持普及和原创两条腿走路,是周燕萍当初为工作室定下的思路。尽管新疆演出所得报酬微薄,她还是先期投资5万元创排《道观琴缘》。
《道观琴缘》由编剧翁思再根据《玉簪记》及相关剧目的内容改编,讲述了误入空门的才女陈妙常与科考落榜的书生潘必正以琴声试探、互通款曲的故事。该剧发挥了皮黄唱腔在表现力方面的优势,保留了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特点,几段琴声以电声乐来演绎,效果特别,而简洁的灯光、舞美勾勒出清冷素雅的氛围。
掌声背后的无奈
《道观琴缘》曾在第四届京剧艺术节首次参演,整个剧目当初只有短短37分钟,却以其别致的风韵让人眼前一亮,连梅葆玖和杜近芳看后都觉得很有新意。经专家建议,剧目由当初的一折变成了如今的全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参加第五届中国京剧节期间,燕萍工作室差点因为资金不足撤演。五十几口人的住宿费、伙食费以及演出费加在一起,周燕萍手头现金明显不够。正当她捉襟见肘之际,在《道观琴缘》中友情演出潘必正的国家京剧院演员于万增,及时从北京汇来3万元,无偿资助剧团的演出,这才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推掉3场商业演出、当不拿报酬的演员,关键时刻还自掏腰包帮助剧团渡过难关,于万增的举动令人赞叹,也折射出燕萍工作室经济上艰难度日的困境。
像于万增一样,翁思再也毫无保留地伸出援手,不仅不拿剧本版权费用,而且参加汇演的车票都是自费。
实际上,为了节省生存成本,工作室全职工作人员包括周燕萍只有4人,而拿工资的仅有两人,每人每月工资一般都在2000余元。余下演员都是临时邀请,道具、舞美等都是租用国有剧团的。
“演出结束,临时为这出戏组建的班底又要解散了,一直帮着自己义务演出的朋友们也要各回各家了。下一次排戏,还得重敲鼓另开锣。”周燕萍语气中带着无奈。
幼苗需精心呵护
周燕萍很珍惜这次在京剧节上亮相的机会,她说:“这是国家对民营剧团的肯定,也是民营剧团发展的一次机会。目前,民营剧团发展还很艰难,这棵幼苗的茁壮成长还需要精心呵护。”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前民营剧团的发展瓶颈,主要是缺乏雄厚的资金支持。民营剧团排演小节目可以,但大制作仅靠个人投资是远远不够的。《道观琴缘》没花国家一分钱,完全是一次民间自发的京剧艺术创作、演出行为。周燕萍表示,《道观琴缘》的 70万元费用,部分是她用自己的房子抵押贷来的,部分是向亲戚、朋友借的。
与国有京剧团不同,完全走向市场的燕萍工作室没有项目拨款,没有团购包戏。周燕萍说:“每花一笔钱都要精打细算,能借来的就不买,因为工作室生存发展全靠市场运作。”
长久以来,民营京剧团一直自负盈亏。业界人士呼吁,政府应当看到民营京剧团在走市场化道路的同时,也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义务,对民营京剧团面临的共性问题,应出台政策给予引导、扶持。
翁思再表示,目前应形成一个有利于民营剧团发展的政策环境,营造一个国有民营平等竞争与合作的平台。另外,民营剧团在注册资金、税收、场租费等方面还应有优惠,演出到一定场次可以给予奖励,国家的文化基金可以适当倾斜,让京剧艺术传播者获得更实际的支持和鼓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