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发展创新文化 促进文化创新
2009-05-20
  胡锦涛同志提出“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对新时期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创新文化与文化创新、科技创新是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关系。创新文化是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的重要条件。影响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的因素有许多,经济的因素、制度的因素,社会的因素等,其中很重要的是文化的因素。近代科学之所以没有在中国产生,很重要的原因,是漫长的封闭半封闭的封建文化造就的国民尊崇权势、唯书唯上和从众从命的社会心理,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民族的创造性。面对21世纪,党中央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建设创新文化,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的浓厚的氛围,是这一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得以落实的必要的社会条件。

  建设创新文化,根本的要求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弘扬崇尚创新、鼓励创新的精神,为造就一支浩浩荡荡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和其他方面的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需要社会各方面付出巨大的努力,文化部门和文化工作者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建设创新文化,需要文化创新。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生存方式,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文化创新,不仅是一般意义上对传统的传承和延续,而是包含了思想与观念、内容与形式、体制与机制的创新,是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化和重塑,是从内涵到外延的不断创造和更新。因此,文化创新不仅关系到文化的自身发展,更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中华文化中包含着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我们先人的不懈追求。我们要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对不利于创新的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加以改造,积极培育创新意识,大力提倡敢于创新、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引导全社会树立创新光荣的价值观,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文化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无论文化产业还是文化事业,无论城市文化还是农村文化,无论高雅文化还是通俗文化,都存在着一个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既关涉到社会效益,又关涉到经济效益;既关涉到文化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又关涉到国家文化安全。创新不能仅理解为硬件的创新、媒介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内容的创新。如果没有内容的创新,硬件设施的大规模建设最后很可能成为空壳子,造成严重的浪费。

  目前我国文化创新体系从整体上看处于落后状态,一些新兴的文化产业,如数字化传媒、动漫制作等明显落后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究其原因,既有体制机制的因素,也有文化传统的因素;既有人才不足的因素,也有环境不利的因素;既有审美趣味的因素,也有经济制约的因素。

  推动文化创新,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的地位、方向、动力、思路、格局和目的的认识,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机制性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进文化与经济、科技的融合,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

  二、努力建设创新文化,在全社会形成自觉的创新意识。创新可以在文化创造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出来。如文化作品的内容需要创新,文化作品的形式手段同样需要创新;文化本体的发展需要创新,文化衍生产品的发展同样需要创新。关键是形成自觉的创新意识,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以创新为使命,为目标。应通过各种文化教育途径在文化领域形成自觉的创新意识与创新风气。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鼓励创新的机制。文化体制和机制改革是文化创新的中心环节。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通过制度创新,解放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创造力,为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持续发展和长期繁荣提供制度保障。 “十一五”期间,我们要按照中央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贯彻落实中发[2005]14号文件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是要推进宏观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责,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二是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深化内部机制改革,建立高效有序的运营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要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积极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服务方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是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和重塑新型文化市场主体。要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新能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重点扶持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市场竞争力的大型音像企业、动漫和网络游戏研发和运营企业、大型演出公司、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连锁经营企业。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政府推动和企业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重点发展一批有实力的出口音像企业和大型跨国演展中介公司,培育在海外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品牌。四是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健全文化市场体系。要加快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和建设电子音像、影视和动漫制作、演艺、会展、文化产品分销等产业基地,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大力发展数字电影、数字电视、动漫和网络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四、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文化企业。要按照党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积极稳妥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培育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文化企业。建立健全文化产品生产创新机制,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产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应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不同于一般物质产业的特征。文化产业是以内容为主的产业,必须在内容生产上体现创新性,形成竞争力。要重视内容生产的创新要素,倾力打造文化创新元素,建立全新的文化资本交易模式。

  五、加快培养创新型文化人才。人才是推动文化艺术创新的主力军。要完善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制度,通过多途径培训方式和机制,加强对原创性艺术人才的培养,加大对短缺人才的引进力度,逐步建立文化艺术专业人才社会化评价体系。加快培养文化经营管理和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人才队伍。“十一五”期间,加强文化管理、文化营销、文化经纪和高新技术等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促进文化艺术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专业化、职业化进程。高度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积极吸引海外高级经营管理和高新技术人才。借鉴国外可以为我所用的先进经验。从文化理念、审美趣味等方面锐意革新,与时代同步发展。树立雄心壮志,从学习、模仿进入竞争、超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六、完善相关政策,为文化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创新往往带来风险,创新往往需要投入。推动文化创新,繁荣文化艺术,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文化艺术的繁荣,归根到底有赖于作家、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创新包含着对传统观念的反思,对未知领域的探索,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新的思维和独特的表达。创新还将伴随着不同流派、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和争鸣。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法规,是促进和保护文化创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政策、市场、人才、评估等保障体系和配套措施。要健全文化体制改革各项配套政策,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保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支持文化产品的专利申请、商标注册,严厉查处盗版盗印、非法出版、非法营销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保护文化创新成果。(作者系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

  

     相关链接
    ·迎接奥运年主题活动在京举行
    ·香港市民举办倒数活动迎接2008年
    ·香港市民对2008年前景乐观
    ·人民时评:让我们共同祝愿2008,好运中国!
    ·《欧洲时报》:2008因北京奥运而精彩
    ·胡锦涛发表新年贺词
    ·2007年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回顾
    ·2007抹不去的记忆
    ·新时代的画派走向何方?
    ·市场急需“文艺管家”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