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众所周知,世界上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国家首推美国。
20世纪上半叶,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都不太发达。但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文化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式力量,向世界各国辐射、输出。无可置疑,美国文化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强势文化”,凭借其稳固地位对其他国家进行着近乎“单方面”的输出。而文化产业也随之成为美国最富于活力的产业之一,其带来的经济收益占据美国GDP的1/5。文化产业兴盛的背后,是美国文化的生机勃勃。
美国文化的开放性
美国文化不断地吸纳世界各地的文化精华,总是处于一种演进的过程之中,并使这些优点成为自身的有机组成部分。开放性、包容性和实验性特征使其成为近100多年来世界文化舞台上一支生气勃勃、不断进取、自我调适的文化力量。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其文化的重要特征便是开放性。美国文化是在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构建了自己宗教的、政治的、社会的、思想的和哲学的体系。而在这构建的过程中,它汲取了世界诸文化特别是欧洲文化的精华。欧洲的政治文化对美国三权鼎立制的政治模式、人权观念和美国的市民社会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从来就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美国文化的包容性则主要表现在它对黑人音乐的吸收和融合,黑人的音乐从非洲音乐吸收了不少旋律。比如爵士乐,在诞生的那一天起,爵士乐就一直在融合其他的音乐。黑奴还对白人宗教音乐作了独特的改造,当这种改造的音乐在20世纪初和非洲遗产融合在一起时,便产生了以身体摇摆为主的雷格泰姆音乐。美国文化的包容性将美国音乐打造成了一种独特的、与欧洲音乐全然不同的音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美国文化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实验性。无论是学者、科学家、思想家、作家还是艺术家,不囿于其领域内传统的固有的模式。他们追求新奇的形式与内容,全然不顾客观与世俗的观点与要求。美国文化的实验性(在政治文化上,它就是一种制度创新精神)是一种不断探求、不断更新的一种文化精神。这种实验精神与传统、守旧以及保守是相对的。可以说,美国文化的实验精神是美国文化的生命线。
“无为而治”的文化政策
美国坚持一种“无为而治”的文化政策,在文化政策制定方面也显得与众不同——至今也没有一个正式的官方文化政策文件,这体现着它的独特国情。实际上,人们公认美国是第一个进行文化立法的国家。1791年的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指出:“国会不得制定法律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显然,这是一个最大限度约束政府权力和最大限度开拓文化生活空间的原则,它使行政和立法机构在文化政策干预方面变得十分谨慎。
在行政体制上,美国没有设立文化部,在文化产业领域中,美国把市场份额看做检验其文化政策(无论它是书面的,还是事实性的)的唯一标准。美国政府基本的态度是放手让其自由竞争、自由发展,管理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文化经济政策,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投资和税收等方面实行区别对待,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对其产业结构进行调控。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为输出文化产品改造自身
美国文化产业利用其自身优势,以诱导的方式来驱使世界其他各国的民族文化认同它。在文化产品的制造方面,由于美国本土的制作成本日益升高,因此很多文化产业在实行本土创作的同时,将录像制品拷贝等工业迁至成本较低的国家。这使得美国文化产品的输出,在得到最大数量的消费大众的同时,能够更大程度地得到被输出国的接受。
或许,美国文化产业给人最初的印象就是美国文化商品的四处泛滥,好莱坞的大制作电影、FOX的电视新闻、MTV频道的流行音乐、《时代》杂志封面、ESPN的体育直播、广告形象和包装形式、牛仔裤风格……都被打上了“美国制造”的商标。但是,美国正是通过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资源进行“美国化”之后,再重新推广到世界各地。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这部影片在新加坡首映后,在全球循环放映,总收入达3亿美元,成为迪斯尼公司生产的利润最高的影片之一。其实,中国传奇故事被跨国公司西方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也是美国文化为了自己的需要而改造其他文化、据为己用,并创造巨额利润的过程。这种文化商品的传播又跨越了地域时空的限制,在地球卫星的覆盖之下,美国文化及其所附带的价值观伸向五大洲的每个角落。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