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今中国无疑正处于一个八面来风、气势磅礴的历史时代。面对这样一个大事件、大变化、新问题不断出现的时代,我们的文学艺术虽然也不时产生一些直面现实、引人赞叹、令人感奋的优秀作品,但总体呈现不相称、不适应的状态,却是不争的事实。着眼审美原则来考察,其中的关键在于,文学界还缺乏对创作时代“大雅正声” 的精神自觉和价值追求。
所谓“大雅正声”,就是要“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全面广泛地展开和表现关系国计民生的时代状态及其盛衰缘由,而且尤其要关注和弘扬时代文明的正面成果,“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如果缺乏一种立足“大雅正声”审美原则对于文明成果的正面积累与传承,中华文化数千年的绵延发展,是无法想象的。建构“大雅正声”的审美原则,已经成为文学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首先,中国古典文学的“风”、“颂”审美传统,长期受到缺乏特定历史时段意识的重视和缺乏文化整体格局眼光的推崇,而“大雅正声”的审美原则,则处于被忽视乃至遮蔽的状态。以20世纪中国的历史来看,现代中国长期处于内忧外患、国家和人民灾难深重的历史状态中,因此,作家们选择以“真正的艺术家的勇气”,“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来加以否定和揭露,由此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珍贵的战斗传统。共和国成立初期,面对“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历史局面和生气勃勃的开国气象,大量颂歌的出现也理所当然。“文革”结束后一段时期痛定思痛的批判与反思,同样在情理之中。而当今的中国,已经进入了上下齐心协力地建设和发展、雄健迈进而又任重道远的历史新阶段。当今时代所需要的,是及时地调整价值眼光,超越20世纪中国文学的“风”、“颂”传统,以“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的审美气魄和“言今之正者”的思想立场,确立“大雅正声”的审美原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有力地应对、全面深刻地反映我们身处的历史新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其次,当今文学盛行悬置整体利益诉求个体本位立场,并由此发生蜕变,导致了势利、浮华的审美风尚,不仅中华文化的“雅”、“颂”传统衰弱,即使是“风”、“变”的审美价值模式,也未能真正进入以“一人之本”、显“一国之事”的深邃境界。因为西方个体价值至上思想观念和市场经济纯功利化价值取向的推波助澜,一段时间以来,推崇个体欲望与价值、漠视文化社会功能的审美观念,逐渐在文坛成为了时尚。结果,种种纯粹“为一时谋、一己谋”的、势利浮华的审美价值立场甚嚣尘上,而且以“文化多元化”的名义进行理论的转换与包装,将其美化成了顺应“时代趋势”的精神姿态。我们必须转变立场,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新阶段,努力“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书写与时代整体需求相匹配的“大雅正声”。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挽回文学作为人类精神创造成果的崇高声誉。
“大雅正声”的审美原则,要求作家具有包容万象、海纳百川的精神气魄和正视时代全部现实的思想视野。只有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创作才能真正准确地寻找到调整认识、剖析矛盾的价值指向,从而“言今之正者”;也只有以包蕴整个时代风云的思想内涵来充实和深化创作的底蕴,才能真正“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要求作家不断修炼自我的精神人格,不断加强对于整个国家民族的社会良知和文化担当意识。无论是基于公平对待一切振兴中华努力的人类正直品格,还是源于期待民族文明步入更优良境界的善良愿望和文学致力于人心改造的文化终极目标,文学创作者不断修炼自我的胸襟、气度与人格,超越一己社会位置和身世经历的局限,承担住整个时代“闸门”的文化重任,都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创作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所必需的。要求作家真正把现实生活的重大体验和创作的精神原则结合并统一起来。对于客观事实提供的重大的思想启迪,实际上已经参与现实行动的作家,应该高度自觉地将其化作自我的心智和精神营养,进而转化为创作迈向新台阶的审美价值原则,只有这样,才可能创作出能真正无愧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优秀作品。(来源:中国网 刘起林)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