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当代中国画让西方观众“耳目一新”
2009-05-20
  “美国各大主流媒体纷纷报道,《美国艺术》杂志主编为此亲自撰文……展览取得了圆满成功。”刚刚从美国返回的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施大畏抑制不住兴奋,动情地向记者描述着“春华秋实——上海中国画院藏品展”首次在美举办的盛况。

  据介绍,上海中国画院在上海海外联谊会、上海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上海市华侨事业发展基金会等单位的共同支持下,于10月2日至11月1日举办的这一展览,占据了美国纽约切尔西艺术博物馆三层的全部展厅,这也是这个颇具影响的当代美术馆第一次举办中国画展览。

  上海中国画院是上海地区中国画创作研究专业机构,也是国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创建的国家级画院,半个世纪以来,汇聚了一批优秀艺术人才,也积累了大量经典作品,近年来还成为中宣部、文化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其“养作品不养画家”“新薪酬制”等做法一时开风气之先。

  “作为国家文化事业单位,我们应该坚持中国画艺术的民族品格、保持文化自信,以积极的姿态面对国际上各种潮流和看法。”施大畏说。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当代中国主流艺术在海外宣传展示还远远不够,而许多偏离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作品却在西方大红大紫,导致了西方观众对当下中国艺术的误读。如何响应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上海中国画院采取常见的民间艺术交流的方式,用自己具有特点的运作方式向世界推荐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以树立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形象。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介绍,本次展览的美方策展人特丽莎·刘·欣德是上海华侨基金会的名誉理事,长期致力于公益事业的她,此次与丈夫共同募集了100万美金,捐赠给切尔西艺术博物馆,以取得该馆一个月的免费展期。

  中国的当代国画作品过去也曾在美国展览过,但是,其影响基本上都局限在华人圈内,极少有中国当代国画家及其作品进入美国的主流艺术圈,在美国重要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公开展出。

  为保证画展客观、公正的学术品格,特丽莎·刘·欣德特别邀请了纽约知名的艺术策展人爱尔各共同来主持这次画展。画展所有参展作品都是根据她们的理解独立挑选的。最后参展的72件作品包括了画院几代画师的代表作,既有丰子恺、林风眠、朱屺瞻、程十发等前辈大师的佳作,也有陈佩秋、方增先、张桂铭等当代海派代表性人物的优秀之作,可以说,是兼顾了现实题材创作和艺术新形式的探索。

  《美国艺术》杂志主编理查德·凡恩评论认为,凭借着水墨画的悠久传统,这些中国画作品显现出一种与近来充斥于眼前的艺术品截然不同的现代感。当大多数当代艺术继续追逐着它们激进的创新理念时,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们的作品却避免了社会断层以及艺术审美断层的产生。在传统题材、构图法则和绘画技巧的平稳演进中,这些作品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界的永恒与不朽、对社会和谐以及对美本身的信仰。当我们对看似亘古不移的东西不屑一顾时,恰恰是那些宗教般坚持的信念改变了我们的看法,从而使我们反省自己的先入为主。“这个展览对西方观众而言,在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的同时也不失为一次挑战。”他这样说道。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纽约著名独立策展人爱尔各女士则表示,过去见到的中国当代艺术,多表现激烈、暴力、颠覆的情绪色彩,或者仅仅表达政治理念,而从这个展览的作品中,我们首次看到了由传统融入现代的中国艺术家作品,它们是诗意的、人性的、宁静的、浪漫的,当然也是具有当代性的。

  对此,施大畏有着自己的中国式理解,他说:“在许多功成名就的画师们仍然坚持创新之路的同时,年轻一代的画师们也在开拓着自己的艺术领域。他们或是在探究生命的价值、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或是在材料、表现手法上尝试进一步的拓展。”如果说,老一辈的绘画大师对中国绘画的自信是自觉的,那么新时代的国画新锐的自信则是理性的。在艺术创作多元取向的今天,他们探索着如何在形式上突破传统绘画的极限,在功能上实现中国画的当代转换,使中国画这个古老画种在当下重新焕发活力。

  当代中国画进入西方主流社会的历程可能会是艰难的,但上海中国画院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走出去”孕育着很大的希望——只要我们努力。

  

     相关链接
    ·迎接奥运年主题活动在京举行
    ·香港市民举办倒数活动迎接2008年
    ·香港市民对2008年前景乐观
    ·人民时评:让我们共同祝愿2008,好运中国!
    ·《欧洲时报》:2008因北京奥运而精彩
    ·胡锦涛发表新年贺词
    ·2007年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回顾
    ·2007抹不去的记忆
    ·新时代的画派走向何方?
    ·市场急需“文艺管家”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