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久前圆满闭幕的第十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18天内上演了10部中外歌剧,郭文景的“巾帼英雄三部曲”《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瓦格纳的《唐豪瑟》,理查·施特劳斯的《玫瑰骑士》,普契尼的三联剧《外套》、《修女安杰里卡》、《贾尼·斯基基》,亨德尔的《弥赛亚》,亨利·帕塞尔的《狄朵与埃涅阿斯》。如此这般高强度与高密度,开创历届音乐节之“最”,再次刷新国内歌剧演出的历史纪录。
歌剧,一个音乐节艺术级别的重要标识,如果缺少歌剧这个领衔主演的“角色”,音乐节就会黯淡几分荣耀与光彩。从一开始,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余隆就设定歌剧为主打品牌,全力将歌剧推向首都舞台。从最古老的《奥菲欧》,到最新潮的《诗人李白》;从威尔第经典歌剧《纳布科》,到贝尔格现代歌剧《璐璐》;从古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到瓦格纳的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从《女人心》,到“最怪诞”的《鼻子》……历届北京音乐节,歌剧演出的数量和质量足以使人体验一种感动与震撼。这些歌剧的上演,正在影响着北京人的文化生活。
11年来,在北京国际音乐节这个大平台上,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中央歌剧院合唱团、中国歌剧院合唱团,也通过参与世界歌剧经典艺术实践,为艺术生涯留存下一份最可宝贵的记忆和心得。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上海歌剧院更是从第二届开始进入,一直到第七、第九届独挑大梁,从配角到主角,一步一个台阶。男中音杨小勇,第一届在《艺术家的生涯》中演男3号音乐家舒奥纳尔,第二届在《卡门》演男4号走私者雷门达多,第七届《赌命》演男2号赵员外,第八届则领衔《鼻子》男1号,一届比一届进步。张建一、梁宁、莫华伦等在音乐节歌剧舞台也大放光彩,戴玉强、廖昌永、幺红等在音乐节歌剧舞台崭露头角,几部大戏演下来,他们的实践机会都超过以往数年。从单向学习到双向互补,从被动消化到能动创造,最终与国外演员同台竞艺,平分秋色。
2004年10月14日法国作曲家古诺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北京首演之夜,余隆带领中国爱乐乐团也同样完成了一次蜕变与转型,从国内一支最优秀的交响乐队衍化出一支最优秀的歌剧乐队。
提携中国歌剧人才也是北京国际音乐节的重任。郭文景的《狂人日记》、《诗人李白》等,成功实现国内首演。中国当代歌剧作品终于从“出口返销”转入“原产直销”,让中国歌剧迎来收获的季节。
瓦格纳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中国首演,填补了中外戏剧交流史上130年的空白。歌剧评论家陈立说,这部需要4个晚上、总共15小时才能窥其全豹的鸿篇巨制在北京上演,本身就是一个“爆炸性”新闻。在北京国际音乐节10周年研讨会上,吴祖强曾表示,北京国际音乐节歌剧制作,无论数量、质量,还是作品、阵容,均为全国艺术演出市场之“最”,音乐节对歌剧艺术的展示,已经从传统且单一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走向了多元化。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外经典歌剧演出的大舞台,正为北京这座城市带来一次次神奇的华彩。 (来源:人民日报 紫 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