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被正式列入我国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备选项目,近日,相关文本和音像资料已正式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西北“花儿”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旅已经开启。
世界“非遗”规则改变后首次申报
据了解,从2008年起,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和评选工作不再受“每两年一次、每个国家每次限申报一项”的限制,而是采用与世界文化遗产一样“每年一次”的申报办法,每个国家申报项目数量也不再限制。“对于中国这个拥有众多‘非遗’项目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好消息。我们有很多亟待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假如一次只能申报一项,恐怕至少要几百年才能申报完,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恐怕等不到那个时候就消失了。”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柯杨说。
今年7月,文化部下发了关于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预备名单项目的通知,要求各地在9月前将申报项目报送文化部。9月28日,在经文化部的审查通过后,正式将从全国遴选出的45个备选项目送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
甘肃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处处长梁世俊主持此次“花儿”申报工作,他认为,此次国家将西北数省区流行的“花儿”打包,以甘肃“花儿”为主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很有见地的,因为事实上,甘肃是“花儿”的发源地,传唱地区最广、人数最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其实,世界各国在历史上都曾有过淳朴的民歌演唱和民间传统的赛歌会,但随着现代工业化程度的增强,多数已成为历史的记忆。像中国西北部至今仍然以活态形式存在的“花儿”演唱与“花儿会”,已经非常少了。美国哈佛大学音乐学教授赵如兰博士,曾于上世纪80年代两次到甘肃莲花山(“花儿”的发源地之一)进行田野作业,对当地“花儿会”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赞叹不已。“‘花儿’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仅有利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也会使之受到更大范围人们的关注和理解,有助于人们对这项遗产文化价值认识的深化。”柯杨说。
诗与歌的狂欢
甘肃省文联主席马少青曾指出:“‘花儿’是西北各民族与生俱来的文化血脉。”柯杨说,“花儿”所涉及的知识面极其广泛,天文地理、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民族人物、奇风异俗、社会宗教、草木虫鸟、三教九流,五花八门,可称为一部西北“百科全书”。
“花儿”是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部分)四省区的多民族民歌,因歌词中将青年女子比喻为花儿而得名,据统计,有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等9个民族歌唱,虽然有些民族有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但大家无一例外都是用汉语来演唱“花儿”。因此,“花儿”是多民族共创共享的民歌,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与情感交融的特殊价值。 tujian.org
据专家考证,“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由于音乐特点、歌词格律和流传地区的不同,又被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和“六盘山花儿”等多个流派。人们除了平常在田间劳动、山野放牧和旅途中即兴漫唱之外,每年还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自发举行规模盛大的民歌竞唱活动——“花儿会”,甘肃、青海和宁夏的“花儿会”,大大小小多达几百个。
经常参加各地“花儿会”的柯杨,在一本书里写道:“成千上万的普通劳动者,民族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脾性爱好不同……热热闹闹地汇聚在一起,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大唱特唱,一唱就是几百年,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他们生命旋律中最欢快的乐章。”他因此把“花儿会”称为“诗与歌的狂欢节”。
除了广为传唱,“花儿”研究也方兴未艾。1942年,兰州榆中人张亚雄出版了《花儿集》,是为“花儿”首本研究专著。柯杨说,到目前为止,甘青宁学者写的“花儿”专著已超过20本。
王沛是甘肃临夏土生土长的“花儿”专家,是在“花儿”的歌声中成长起来的,经他筛选整理后的河州型“花儿”就有340个,洮泯型有20个。他说,“花儿”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民歌中也是曲令最丰富的。
“花儿”文化生态区呼之欲出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但是,目前“花儿”的保护速度还是跟不上衰落速度。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这20年恰好是中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最快的时期,工业文明对主要植根于农耕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很大冲击。
过去传统的农业封闭社会里,“花儿”是大西北农民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劳动累了,唱上一曲“花儿”就能解乏。而随着我国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和转型,“花儿”受到了很大冲击。农牧民可以看电视、听收音机或MP3,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削弱了“花儿”的地位。此外,大量青年农民外出打工,学会唱流行歌曲,这也让家乡的“花儿”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
“大型的‘花儿会’,在过去能达到4、5万人,甚至10万人,现在能有一两千人就不错了。”柯杨说。
针对这一严峻的形势,甘肃省正在采取积极的措施拯救和保护“花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各地都做了一些保护工作,比如搞“花儿”比赛,举办“花儿”演唱会、学术研讨会。
2004年4月和10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别授予甘肃岷县和临夏回族自治州“中国花儿之乡”称号,同时,临夏的康乐县、和政县分别命名为“中国花儿保护基地”、“中国花儿传承基地”,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永靖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民歌考察采录地”。2006年5月20日,经历600多年的“花儿”被批准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工作很多,首先是唱‘花儿’的市县,要对申报‘非遗’引起重视,对‘花儿’的基本情况,进一步做普查工作;其次,对花儿的传承人进行扶持,帮助他们开展传承活动;第三,‘花儿会’所在地的政府,要出台一些政策和规定,建立‘花儿’文化生态区,保护民歌的原生态,附近不许搞破坏性的建设。”梁世俊说。
有专家指出,绝大多数“非遗”,除非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否则必然消亡。文化创新才是保护“非遗”的根本出路。可喜的是,“花儿”正在沿着这条路前进。“‘花儿’一开始应该叫‘山歌’,因为它是表白爱情的,很‘野’,‘有伤风化’,家里和村里都不让唱,只能到深山田野里去唱。现在,‘花儿’的内容变得雅俗共赏,已从山野走向城市,从田间走上舞台,兰州、西宁的茶园里不时飘出‘花儿’歌声。”柯杨说。
这次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的结果将在2009年9月揭晓,“我们对‘花儿’很有信心,我们也希望通过申报加强‘花儿’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拯救和保护工作,让更多的人热爱‘花儿’、演唱‘花儿’。”梁世俊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