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探索 |
2009-05-20 |
|
早晨,将自家种植的金橘采摘下来,送上运往广东的货车;下午则到村里的文化室,上网学习最新的种植技术;晚上还要参加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一天下来,广西阳朔县猫仔山村村民谢厚忠一直忙碌着。
谢厚忠是广西近年来涌现出的众多的新型农民之一。近年来,广西不断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积极创新文化服务方式,走出了一条“文化惠民”的新路子,农民的生活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乡镇文化站遍布八桂大地
“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这曾是广西许多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今,一座座乡镇文化站犹如颗颗明珠,撒落在八桂大地上,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记者在百色市田东县百谷村采访时,看到十来个农民正在宣传文化室里津津有味地看书。“文化室就设在我们家门口,一抬脚就到了,没事就到这里看看书、翻翻报纸咯!”村民韦醒笑呵呵地说。
记者留意到,如果从百色出发,途经田阳、田东、平果三县,大约每走半小时就会出现一个乡镇文化宣传站;穿梭在村屯里,每走半小时就会遇到一个村文化室;漫步在村舍中,每走半小时就可以见到文化中心户。“我们将这称之为‘半小时文化圈’。”百色市委书记刘正东说。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革命老区百色建设“半小时文化圈”,为的是让群众脱贫致富的路途更便捷。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百色就意识到,脱贫不单是物质上的脱贫,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致富。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站建设大会战由此拉开: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建成了130个乡镇宣传文化站、128个村级宣传文化室和78个“农家科技书屋”,培育了1258个屯宣传文化中心户。
在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带动和辐射下,田阳县头塘镇涌现出了“农家课堂”培训示范户黄克、“农民劳动局长”黄勇、“农家课堂”校长黄文英等一批“知识型农民”,他们成为当地的土秀才、土专家,引领着群众在致富路上越走越顺。
2007年5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广西考察时来到头塘镇,对头塘镇通过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推动群众走上致富路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头塘镇文化站仅仅是百色培育新型农民阵地的一个缩影。如今,遍布百色的文化站(室),不仅成为当地农民提高素质的知识宝库,而且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的精神面貌。昔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现在“日出而作,日落而学”,“我们村团结互助的多了,吵架的少了;劳动致富的人多了,闲聊的人少了;房子越住越宽,电话越用越小,灶台的火越烧越旺了。”平果县雷感村一位村民自豪地说。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沈北海认为,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建设这样一个服务农民的文化网络,就是要让先进文化在农村深深扎根并且开花结果。
目前,广西乡镇文化站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近年来已建成乡镇宣传文化站612个,县级宣传文化中心17个。从去年起到2010年,国家还将安排广西补助投资8000多万元,支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自治区政府也已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纳入50周年大庆项目实施的“民心工程”中,并安排配套专项资金6000多万元。
送文化助推新农村建设
“乡土情深”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百场舞台艺术精品基层巡演、千场电影基层巡映、流动博物馆八桂行……2007年底,广西宣传文化系统文化惠民工程正式启动。一大批送文化下基层的具体项目,让广西各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
而正在实施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更是开辟了一个不受地域和时空限制的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使信息能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方式,送到基层群众的身边。
蒋仕宽是贺州市沙田镇文化站站长,他常常背着“文化共享工程”配套的投影仪和投影机,到各村播放“文化共享工程”影片,还把下载的农业科技信息刻成光盘送到农户家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记者在柳江县百朋镇看到,“文化共享工程”还在政府和农民之间搭起了一座劳务输出的桥梁。镇劳动保障所工作人员通过上网,收集各地招工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组织本地劳务输出,适时发布当地农民工资源信息,形成了务工与用工的双向互动。几年来,百朋镇劳务输出达到5600多人。
一根根网络光纤,一个个卫星波段,一块块移动硬盘,就这样以前所未有的复制能力和传播速度,把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免费送到千家万户,成为政府力促基层百姓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
“我们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当做一项民心工程来做,目的是让更多的农民最大限度地享受到公共文化资源。”自治区文化厅厅长余益中告诉记者。
文化共享离不开资源库的建设。除接收国家管理中心提供的文化信息资源外,广西图书馆还联合桂林、南宁、柳州等地的图书馆,将广西舞台艺术、刘三姐文化、北部湾海洋养殖技术等17个资源建设项目向国家中心申报,并已获批准实施。负责该项目的广西图书馆馆长徐欣禄欣喜地告诉记者:“上级专家组认为,这是在西部资源建设试点省中做得最规范性和最具操作性的。广西文化共享工程已经成为西部文化建设的一个新亮点。”
自2002年实施“文化共享工程”至2007年底,广西共建成各级分中心291个,其中省级中心两个、市级中心9个,县级中心48个,乡镇、社区、村等基层点232个。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文化致富,农民唱主角
“唱歌跳舞能发家致富,青山绿水能当饭吃,就连穿针引线绣朵花,也能赚‘外快’……”这是一曲在广西广为流传的“文化致富”歌。
在建设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广西实施“文化致富”工程,引导群众利用当地独有的民族文化资源,走文化致富之路。阳朔文化项目带动型、恭城休闲文化旅游型、横县文化知识致富型、北流农业生态文化型、靖西民族生态文化型……一个个以文化带动产业的典型致富模式被探索出来,广西农村文化“一镇一品,百村百味”的发展格局已现雏形。
靖西县旧州村是中国有名的“绣球之乡”,当地的绣球制作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村里的“绣球大王”朱祖线在政府帮助下,成立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以“公司 协会 农产”的产业模式做绣球生意。如今,该村家家户户都制作绣球,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和东南亚等地,全村年收入达180多万元,户均年收入上万元,靖西绣球也因此形成了年产值达300多万元的文化产业。
恭城县红岩村是远近闻名的农家乐旅游地,清澈的小河绕村而过,古朴的风雨桥诉说着瑶寨的风情,柿子染红了山野,慕名而来的游客来了一茬又一茬。通过发展休闲旅游,当地很多家庭旅游年收入已经超过10万元。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富而思文。“文化致富”工程的开展,在农村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全民参与文化的热情。许多农民意识到,自己不仅是文化的受益者,还应该是文化的创造者,他们开始自办文化活动,在八桂大地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精彩。
北流市有一支远近闻名的“小百花”歌舞团,团里38名演员全是当地民乐镇的农民,他们利用闲暇时间,常年走村串寨演出丰富多彩的节目,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自己当主角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民们正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实现民主管理的重要力量。”北流市市长丘德奎告诉记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