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查及发展对策 |
2009-05-20 |
|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备受瞩目的热点问题。
《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查报告》是我们近十年来经过深入的田野调查,特别是三年来科学研究的总结性成果。农村文化产业与其他文化产业相比,具有更为强烈的资源依赖性,作为特色文化产业,它的产业根基就是传统民间文化资源。近十年来,我们针对全国,特别是山东省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运用科学方法,建立了传统手工文化资源数据档案。调查传统手工文化资源村落275个,走访民间艺人336位,记录手工技艺121项,整理文字资料约1000万字,录音资料约20万分钟,图片资料约20万张,影像资料约18万分钟,收集民间文化艺术实物资料3万余件(套)。在田野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民间文化生态保护计划”,倡导全社会从自觉传承民间文化的角度保护民间文化生态。
2006年以来,我们又针对农村文化产业开展了专项调查,先后调查42个县、51个乡、107个村、1138位农户,重点选取了山东省有代表性的3个农村地区——革命老区临沂、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菏泽以及经济文化相对发达地区潍坊的9个手工文化产业项目作为农村文化产业的个案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寻找发展思路,为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对策与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山东省是农村手工文化产业大省,自2005年以来,手工文化产业产值居全国第二位,而且近年发展势头强盛,增长速率惊人。2007年,山东省手工文化产业产值达412.2亿元,实现利税36亿元,完成出口交货值167.5亿元。全省规模以上手工艺企业822家,从业人员25万人,带动农村加工队伍近200万户,年投放农村加工费80多亿元。山东农村手工文化产业为当地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农村文化产业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民为创作与生产主体,以民间文化传统为产业资源,将地域性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的现代产业形式。
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首先应当积极倡导农村文化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原则,这是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必备条件和前提。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生态,培育文化产业种子,是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基础与保证。在此基础上,遵循减量化优先原则,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循环经济模式,引导农村文化产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资源充分地区,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为支柱产业,同时,积极建立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维护农民利益。主要
对策有以下三个方面:
对策一:倡导农村文化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原则。循环经济的三个核心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利用与资源化都强调将废弃物直接作为原料使用或者对废弃物进行再生利用,减量化则强调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发展农村手工文化产业,应该一如既往地继承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的核心价值观念,关注农村手工文化产业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提倡对农作物废弃物的开发与利用,使农村文化产业融入现代农业生产的循环大潮。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或激励措施,引导、鼓励农民变废为宝,节约资源,大力发展相关农村文化产业。以农村手工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例,我们倡导增加工艺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加强手工产品的文化内涵与技艺内涵,以对自然资源的最小损耗,达到最大文化内容、文化信息的承载,引导农村手工文化产业走向文化艺术产业的健康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广泛激发农民的创造力,将创造力转化成为文化价值,创造财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策二:在资源充分地区,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为支柱产业。面对丰富的产业资源,调整和优化农村文化产业布局,应该在全面梳理农村文化产业资源的基础上,寻找各地区手工艺和乡村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确立各地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确保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布局的合理规划。
以山东为例,应突出抓好桐杨木加工、草柳编工艺、农民工笔绘画、风筝、年画等特艺品以及抽纱刺绣、地毯、艺术陶瓷、工艺玻璃、黑陶、金属工艺、首饰等支柱产业,实现集约投入,强化人才支撑,打造知名品牌,巩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优化农村乡村旅游业产业区域布局,要本着发挥地域主导性旅游资源优势的原则,打造胶东半岛渔家风情乡村旅游区、现代农业与传统民俗乡村旅游区、沂蒙山区乡村旅游区、孔孟之乡与运河风情乡村旅游区、平原风情与黄河文化乡村旅游区等不同主题的旅游区,在整合优势资源的基础上,把握好产品开发的方向。突出各地农村文化资源的特色与优势,扬长避短,尽快形成产业积聚、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格局,在区域范围内逐步形成具有竞争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
以现代生活方式整合农村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新产品。以山东为例,农村文化产业各行业已对传统文化资源开展了不同程度的设计与开发,实现了形式或形态的初步转换,但总体看来,还普遍缺乏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整体规划与合理开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机制建设:首先,政府为农村手工文化产业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将政府、学术机构与农民联系在一起;其次,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以科研经费、建立农村文化产业服务评估标准等形式鼓励、推动、督促学术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产业研发,为农民服务,初步建立农村文化产业产品创新研发机制;再次,在全面启动、培育产品研发意识的基础上,鼓励农户积极寻求策划公司、设计公司的创新服务,政府给予一定程度的创新补贴,逐渐完善农村文化产业创新开发机制。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构建特色产业化与产品多元化相结合的生产模式。依靠当地资源优势,以专一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实现专一产业规模生产的辐射效应;以农民独立生产为主,在区域范围内形成规模经营的态势,推动产业经营转向专业化、区域化,达到突出产业资源优势的目的,进而实现专一产业独立生产的整合效应;多元产业交叉发展,可以相互借助不同产业的优势,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实现多元产业相互促进的联动效应。建立相对合理的农村文化产业生产模式,有利于提高生产要素的集约化投入,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实现农村文化产业化,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健全农村文化产业市场体系。目前,农村文化产业普遍存在品牌意识差的问题,导致产业主要利润集中于流通领域,作为生产主体的农民往往被置于生产供销链条的末端,使创造力受限。而积极打造区域品牌,组建
大型手工艺产业集团,是开展品牌推广、进行产业运作的有效途径。
对策三:建立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在市场需求的支配下,我国农村手工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样的产业组织形式,为农村手工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就农村手工文化产业的结构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来说,目前的产业组织形式还存有一定局限,农民往往处于产业供销链条的最低端,使生产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目前,山东省农村手工文化产业组织形式主要存在三种状态:经销公司 中间人 农户;前店后作坊;经销商 作坊 农民画师。其中存在的问题是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升级发展所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我们建议成立农村手工文化产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改变农民独立面对现代大市场的弱势地位,提高农民的生产竞争能力。这样,可以加快农村文化产业的产业化进程,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产业的经济效益,最终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的利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促进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在农村手工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应充分尊重手工艺传承的具体特性,结合生产实际,继续发挥家庭和作坊传承的优势,逐步建立起科学的培训机制。同时,应当注重搭建现代学校教育、素质教育与传统工艺教育的平台,从当地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教育、中小学手工教育等角度全面开展手工文化产业技能培训,促进传统民间文化代代传承。
山东农村文化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应该积极融入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框架,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传统文化产业、农村文化产业三种结构之间的联动、整合效应,不断提升农村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让农村文化产业在全省新农村建设中承担起主力军的作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