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30年间:大众视野中的中国电影历程 |
2009-05-20 |
|
第17届金鸡百花电影节9月10日至13日在大连举行。尽管百花奖、金鸡奖的历史不同,但其主要活动都集中在改革开放30年之间。
放在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来观察,一路走来的中国电影折射出可歌可泣、可喜可叹的种种光与影。
30年电影市场走出“V”形轨迹
从业47年的奥纳影城经理陈正生、从业29年的进步电影院经理于波、从业25年的大连影城经理曲建全,这3个人都是大连电影发行放映领域的资深人士。谈起30年来的电影市场,他们一致认为,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电影的今天。
于波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初,“文革”的寒冰逐渐融化,先是部分中外老影片被允许复映,接着又有了《小花》、《庐山恋》、《喜盈门》等大批新片。由于当时娱乐形式单一,看电影成了全民的选择。“那时候,在电影院工作的人牛气得很,一个小检票员,走在街上会有好多人对他点头哈腰。”于波笑着说,“当时单位搞基建用水泥,水泥也紧俏啊,但只要拿几张电影票过去,哪怕是旮旯的座位也能解决问题。”于波的话丝毫没有夸张成分。有数据显示,那个年月,全国每年电影观众保持在百亿人次以上。一部农村题材的电影《喜盈门》,放映当年竟然有5.7亿人次观看。
电影的好日子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遭遇到严重挑战。电视机的日益普及和港台录像节目的登陆,让电影院的人流迅速退潮。 tujian.org
陈正生告诉记者,近5年来,电影市场再度走强。他所在的奥纳影城是请加拿大人专门设计的五星级影院,有10个放映厅。2003年开业,第二年票房就达到1000万元,2007年超过2000万元,每天从早9点营业到晚10点,一年放映2万多场。
宏观的数字也印证了这一点。据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披露,今年上半年,全国主流电影院线市场(不含二级市场和农村市场)票房已超过16亿元,观众为6000多万人次,与2007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45%和33%。
两代影迷对国产影片兴趣不一
与45岁以上的人现在基本不进电影院相反,年轻的白领正在成为新生代影迷。大连电视台制片人高雁告诉记者,前不久,大连电视台以“过五关斩六将”的方式遴选25名百花奖群众评委,结果短短几天就有400多人报名,而且每个参选者都有一段“我与电影的真情故事”。
大连市正大仪器仪表公司的张欣告诉记者,大学期间,她主编的学院院刊被她硬生生地加上了电影版,每期她都会写一篇影评。“我喜欢中国电影,崇拜中国一代代电影人创造出的成就。一部电影能为我带来的幸福可不是一支口红所能比的。”24岁的她坚定地说。30岁的中燃航运(大连)有限责任公司的李非,从大学开始就养成了习惯,每看一部电影都要收集影票,把观后感记录下来,并按自己的标准评价打分,这些年下来已经积攒了厚厚的几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前与后的观众对电影的欣赏口味也泾渭分明:前者比较注重影片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而后者把看电影视为一种纯粹的娱乐,更追求感官刺激。
大众电影正在滑落成小众艺术
尽管电影人对目前的市场形势喜形于色,但毋庸置疑的是,曾经的大众电影正在变成小众艺术。相关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电影观众每年超过百亿人次,而现在不过一个零头。苍白空泛、票价过高仍是中国电影的致命硬伤。
以正在举办的第17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为例,中国电影家协会、大连市政府费尽心思以聚集人气,但当红的一批明星并不赏脸,纷纷以各种理由婉拒。此外,对本届电影百花奖的评选,也是关注者寥寥,嘘声盖过掌声。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新浪网,对1414人进行随机调查,结果97.4%的人称自己没有投票,至于原因,有77%的人是因为“不关心,不感兴趣”,有68.3%的人认为如今的百花奖评选代表不了观众的心声。央视电影频道邀请一批名流为电影节助兴,结果余秋雨、张朝阳等人或多或少都泼了冷水。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电影票价格之昂贵令人瞠目。于波尖锐地指出:“现在电影院是供有钱加有闲的人享用的。一个三口之家看一场大片,除了买电影票,再加上交通费,以及给孩子买袋爆米花买瓶饮料什么的,要花费一二百元,普通工资收入家庭难以负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于电影的前景,有人悲观,有人乐观。当选为本届百花奖群众评委的女警察白茹说:“我们为自己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上世纪70年代人而自豪。我们经历着中国电影的起伏变迁,对电影、对生活我们都有着自己的想法。比起上一代我们更适应革新,比起下一代我们更具传统意识。相信有了我们的参与,电影节一定会格外生辉。”(来源: 新华社 作者:魏运亨 傅兴宇 白瀛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