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8北京青年戏剧节将于9月10日拉开帷幕,这场由北京市文联、北京戏剧家协会、国家话剧院等单位主办的历时18天的戏剧节,将在蜂巢剧场、东方先锋剧场、安徒生剧场、北京人艺4个剧场上演12位青年导演的11台剧目。
北京青年戏剧节(以下简称青戏节)原是中国大学生戏剧节的青年单元,2007年起脱离大学生戏剧节,变身为今天的青年戏剧节。和去年相比,今年青戏节最大的变化表现在票价上,去年普通票50元、学生票20元,而今年的普通票为100元或150元、学生票50元,上涨了2到3倍,一时间票价成了今年青戏节最热门的话题。作为以扶持青年导演创作、培养戏剧观众为出发点的青戏节为何要涨价,这背后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对市场又有什么样的影响?
贱卖艺术?
“我们的艺术性不比别人的差,我们同样付出了辛劳,为什么我们的作品要贱卖?”在谈到戏剧节的票价问题时,青戏节的主要策划人、国家话剧院东方先锋剧场经理傅维伯对记者的问题直接进行了反问,他表示,关于票价的问题,内部也进行过争论。青戏节虽然不同于商演,但是导演包括许多创作人员在内,都认为票价至少要能体现他们的戏剧价值才行,要物有所值,而不是贱卖。“这是对他们劳动成果的尊重,不是为了赚钱。即使按照每场100元或150元的票价来做,我们也仅能收回1/3的成本。”傅维伯说,“公益价值和经济价值这两者要兼顾,只有公益性而忽略经济性,这样做不利于戏剧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戏剧市场的培养和运行,毕竟没有健康的消费,就没有健康的文化市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不过也有不同的看法,青戏节另外一个主要策划人,北京戏剧家协会秘书长杨乾武就表示,目前所定的票价他个人认为是高了,“对于学生来说,50元也是个不小的数字。”但他很无奈,“这也是不得已的事情,我们今年的剧目增多了,活动扩大了,相应的投入也增多了,但是我们的经费并没有增加,政府的投入和去年是相同的,我们另找了两家承办单位共同来做这件事情,经费相当紧张。再一点,我们今年的剧作在质量上也有了很大提高,对于这些专业创作者来说,提高票价是对他们劳动的尊重。而且,我们的票房收入将不会作为利润,而是用于创建‘青年创作基金’,以支持青戏节以后的国际交流、创意开发、出版等系列活动。”此外,杨乾武还表示,目前畸形的消费心理也是他们提高票价的一个原因,“票价太便宜,观众反而会觉得你的演出质量不行。”
然而高票价就意味着公益性的减弱,这对于扶持青年导演、培养戏剧观众是不利的。记者随机采访了两个年轻观众,她们表示,100元以下的票价比较容易接受,100元以上的价格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买票去看会有顾虑。对于票价,杨乾武还表示,“目前的这种票价策略也是一种实验,需要看看市场的反应再做调整,青戏节毕竟才第二届,一切都还在探索当中,我们希望国家多给予扶持,社会多给予支持。”不过,在傅维伯看来150元的票价也是公益性的,根本不算贵。 tujian.org
价值几何?
青戏节的票价到底应该值多少钱?150元的票价是贵还是贱?对于小剧场来说,多少的票价是合适的?
推出“麻花”系列话剧的自由元素文化公司总经理遇凯告诉记者:“对于商业演出来讲,100元到150元的票价是一个正常的平均价,并不算贵,但就青年戏剧节的公益性来讲另当别论。”
据了解,一个剧目的成本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制作费,包括剧本、服装、道具等,这是固定的;另一部分则是演出费用,包括演员、场租等在内,一个剧目如果票房有保证,上演的场次越多它每场的制作成本也就越少,赚钱就多;如果票房不能保证的话,只能是越演越赔钱。“如果青戏节能保证一定的演出场次以及上座率,赢利还是有可能的”,遇凯表示。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青戏节每个剧目演出场次在3至5场之间,赢利是有困难的。
另外遇凯也表示,通货膨胀对市场票价也有一定的压力。“对于老百姓来说,猪肉和油价是首要的,戏可以不看,但肉不能不吃,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会首先舍弃剧院的消费;而另一方面,因为通货膨胀,剧院的演出成本也在上涨,票价急需提高,这样便形成了观众流失和票价上涨的双重压力,“我们明年的‘麻花’系列也正在考虑票价要不要涨的问题。”遇凯说。 tujian.org
对于小剧场票价多少是合适的问题,遇凯表示,根据这些年市场形成的规律,商演的票价在100元到300元之间都属正常。“不过,戏剧的好坏不能完全根据票价来推测,国内的观众和媒体有时候在这方面表现得相当不成熟。”遇凯说,“我们常戏说,看戏是风险最高的事情,很多人常常冲着高票价而去,以为能看到一场好戏,结果不然;由于有些媒体对某些剧目夸大宣传,观众去看时却发现很一般,如此一来,观众难免对戏剧失望,也因此损害了整个戏剧的市场。”
编后感言
演出票价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也是一个热点问题。
第二届青戏节上调票价,从通货膨胀的大背景来看,有合理性,因为制作成本、人员劳务、剧场水电费等都会增加。但问题的症结似乎不在于提价,而在于作为政府参与的公益性活动,政府是有政绩预期的,那就是培养观众。那么投入多少能够达到预期?这就涉及政府的资助怎样才能更为合理和科学的问题,也就是说,政府的公益性投入应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方法,这是问题的关键。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我们没有看到任何一级政府发布过有关资助公益性演出的制度性标准和方法,也许是孤陋寡闻。相反,我们看到的是,政府的投入常常是零敲碎打给个数作罢,至于能否真正实现预期是基本不管的,可谓只管投入不管回报。这就势必给操作方和承办人带来各种烦恼和困惑,同时也留下了监管漏洞。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换个角度看,对于承办方或操办人来说,如果政府投入的钱不够怎么办?通过提高票价找补回来是他们通常选择的办法之一。在此,需要指出的是,票价不等于成本,票价是成本加需求。如果有需求,别说150元,1500元也有人看,这等例子不胜枚举。另一方面,低票价不意味着贱卖,更不意味着对编创人员的不尊重,不能把道德问题和票价这种无法在一个层面上讨论的问题做类比。因为艺术产品的创作、创意等无形资产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美好的结局应该是票房涨起来掌声响起来,那才是对编导的真正尊重。
就此,我们不妨建议,把政府投入的资金、社会的赞助以及制作和劳务成本,特别是参演剧目的可看性等艺术产品的价值特征一同公布于众,充分利用网络时代的优势,征询社会观众的意见,这不仅使得纳税人的钱能够见诸于阳光,也能够唤起观众对参演剧目的关注,票价怎么定也容易多了。(田 夫)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