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很少有人能想到,9月5日才在上海大剧院小剧场上演的阿加莎推理话剧《蜘蛛网》,早在3个月前,28场演出的全部5600多张戏票已经销售一空;同样是在上海大剧院小剧场上演的推理话剧《万圣节游戏》,如今剧组还没成立,演出更是要到10月中旬才开始,全部21场演出票也在演出前4个月被一抢而空。
记者从近日在上海大剧院召开的“启动城市文化创意核心——2008世界剧院运营及发展高层论坛”上获悉,仅今年上半年,上海就有40余台话剧在各个剧院上演,总共演出了1000多场。当突飞猛进的高科技如排山倒海般改变人们惯常的生活方式和信息接受模式时,已经传承千百年的传统剧场艺术,不但没有像人们想象得那样消失,而且依然魅力十足,在时代的激流中迸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青年观众成为主力军
10多年前,一个剧团一年只排演一部话剧,剧场里满是“白头发”观众,那时,很多人都在叹息:话剧完了,这个艺术“舶来品”未及百年或将夭折。然而,这些年,看话剧成了上海年轻人的一种时尚。原本安静的安福路,也因为有了话剧的兴盛而热闹起来。
日暮时分,走进安福路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那里总有两三台话剧在艺术剧院、戏剧沙龙和D6空间3个剧场同时上演。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的规划里,安福路就应该是“话剧专卖店”:无论哪天来安福路,都能看到话剧。经过10余年的努力,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形成了“天天有演出,周周有轮换,月月有新剧,年年有亮点”的话剧演出新格局,每年都有500场话剧在这里上演。而如今,话剧“专卖店”早已不再局限在安福路,上海大剧院小剧场、芷江梦工厂等,都成了话剧演出的“专卖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初,安福路上出现了一大批浅显易懂、紧贴年轻人生活的“白领话剧”,确实让众多没有看戏习惯的年轻人第一次走进了剧场。慢慢地,看多了浅显的“白领话剧”,他们又在比较中开始选择更加有品位的话剧,如今,原版英语话剧《哈姆雷特》等“经典话剧”也会出现观者如潮的场面。现代人剧社制作人张余分析说:“阿加莎的推理剧《无人生还》等总是一票难求,然而‘白领话剧’《我不是我》等演出时,却也常常只有5成左右的票房,观众的口味也在鉴别中得到了提高。”
10年间,话剧华丽转身,从沉重转为轻松,从思辨偏向娱乐,又在轻松和娱乐中兼有思想的深度和艺术的丰富性,形成了更为多元的格局。在与时代激流的碰撞中,话剧这一传统的剧场艺术,完成了自己文化身份塑造的角色转变。
高科技拓展营销艺术
艺术并无新旧,只有好坏之分。但是,在当代信息化的社会,哪怕是再优秀的艺术,也要学习如何推广营销宣传。尤其对传统的剧场艺术来说,更需在这方面下足功夫,“酒好也要会吆喝。”如果“目无”观众、正襟危坐于剧场,终会被人遗忘。
美国大都会歌剧院,向来是精英们享受艺术的殿堂。2001年前,大都会歌剧院的任何演出,无需宣传都能座无虚席。然而,2001年至2005年间,票房收入逐年锐减,观众年龄也逐渐老化,观众的平均年龄以每年1岁的速度向上递增。据昨天与会的美国大都会歌剧院传承编辑与创意副总经理朴爱莲女士透露,直到2006年,情况才有所改变。当时,大都会歌剧院全新创作了歌剧《蝴蝶夫人》。演出前,他们举办“艺术开放日”,请大批观众走进剧场观看排练,欣赏奇异的服装。首演当天,大都会通过高清传送设备,将《蝴蝶夫人》的演出实况传送到了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上。闻知大都会歌剧院演出破天荒地“免费”面向大众,人们早早拿着凳子来到时代广场。当《蝴蝶夫人》演出场景出现在大屏幕时,时代广场人声鼎沸,场面蔚为壮观,整个曼哈顿为之震撼。有媒体评价这场《蝴蝶夫人》“性感妖娆之至”,在人们心目中,大都会歌剧院守旧、刻板的印象一扫而空。而之后的一项调查显示,有53%的观众之前从没走进过剧院,而这中间,又有27%的观众是年轻人。大都会歌剧院借助高科技手段营销剧场艺术,成功地为传统的剧场艺术拓展出一条新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