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与文化产业视野中的中国经济发展 |
2009-05-20 |
|
在经历了投资拉动型和比较优势竞争这两种经济发展模式之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内需增长、比较优势与部分竞争优势结合。
进入第三阶段的经济模式应当注重两个方面。其一,中国经济正在由单一化的模式如投资拉动、外向型和制造业为主体的形态进入一种具有中道化特点的结构模式——既要追求高附加价值,也要保障充分就业;既要出口,也要拉动内需;既要投资,也要消费;既要开发资源,也要节约和创新资源。其二,人力资源与文化的地位应当大幅提升,文化产业对于经济贡献的地位也必须大幅提升。
目前,无论是谈经济发展模式,还是谈到以文化促进经济发展,仍有很多陈年意识和观念,比如,人们还津津乐道于外汇储备增加或出口比重占多大规模比例;谈到《功夫熊猫》的时候,不思考其中的创意和文化资源开发,不谈其票房收益和拉动经济的效应,而是想起意识形态和对中国的抄袭等。
重视文化的地位和文化对于经济发展模式的作用,是我们思考中国经济模式必须面对的重要内容。文化不仅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以文化产业的形态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以合理的文化理念来指导经济发展与经济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处理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之间关系的问题上,长期以来流行着这样一个说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个说法实际上贬低了文化的地位,把文化当成了“踏板”。于是,很长一段时期里,文化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和尊严,仅仅被当做为经济服务的“手段”,甚至成为包装地方形象的政绩工程。
而现在,文化本身就可以“唱戏”。唱什么?文化产业就是唱戏的内容。比如《哈利·波特》,创造了200亿美元的产值,其作者现在的收入已经超过10亿美元,而且这个数字还会增加。显然,《哈利·波特》不仅是在唱戏,而且是唱一部国际化的大戏。当然,文化也还可以像以往那样继续“搭台”,但它所搭的台比人们想象的大得多,因为它可以拉动经济发展。
怎么唱?多数管理者对此仍比较陌生,因为他们不明白——能够带来文化产业规模化收益的文化元素,不是一般理解的传统文化,而是创意和创新,或说是无中生有。但对喜欢模仿或过于重视文化底蕴的人们来说,这种“无中生有”的文化形态是难以理解的。
重视文化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在此基础上,中国的文化产业还必须选择自身的发展模式:一方面,它要借鉴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的特点,另一方面,则要抛弃“硬件思维”等做法。在思考文化和文化产业与经济相关性问题的时候,需要确立战略性思维并具备国际化及比较的视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战略性思维包括前瞻性、累积性、综合性和可持续化等要素,它要求重视文化和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经济发展对于文化和文化产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就是把文化从过去受轻视处于配合地位的角度,提升为文化和经济之间平衡互动的关系。只有重视文化与文化产业,才能满足发展战略的要求。
国际化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发展趋势。从国际化的角度来看,文化产业在国际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文化和文化产业就是“龙头”。以日本经济萧条期为例,尽管经济整体上是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但是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却没有变低。好莱坞的经验也证明,每次经济不景气,电影产业收入就更高。
经济带来文化吸引力,文化带来经济效益,二者的融合很微妙。例如,国外的有些企业在选择多元化时,一般都重视企业的战略转型或者进入高附加价值的产业。又如,当企业因为技术变化和环境变化而选择发展模式时,要及时调整战略,因此柯达和富士公司能顺利进入数码相机市场,而乐凯就被淘汰;当国外的报纸遭遇电子媒体的挑战时,就建立了很好的网站,而我国的报纸很少重视网站建设。(陈少峰: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