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坚持改革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009-05-20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滚滚车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走过了蓬勃发展的30年。30年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指引下,文化建设沿着改革创新的道路前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来回顾文化建设30年所走过的道路,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

  改革创新是30年文化发展的鲜明特征

  回顾30年来文化发展道路,改革创新是其最鲜明的特征。30年来,改革开放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为文化的改革创新和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改革开放的实践成为文化领域改革创新的源泉。30年前,邓小平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智慧和胆识,支持真理标准讨论,打碎了“两个凡是”的枷锁,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拨开了笼罩在文化工作者思想上的迷雾阴云,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开启了他们思想与情感的闸门,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在中国大地上层出不穷、蔚然成风。亿万人民参与改革的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为文化艺术的繁荣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使文化艺术工作者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如火山一样迸发,在舞台、荧屏上,在书刊、画面中充分展现,为我国的文化事业迎来了一个真正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的春天。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近10%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文化建设获得了更加充足的物质支持,这是新时期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30年间,国家对文化事业投入明显加大,文化事业费从1978年的4.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98.7亿元,人均文化事业费从0.46元增加到15.04元。文化基建投资1985年为6.45亿元,2007年增加到40亿元,一批有影响的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日益巩固,为新时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现实需要和可能。

  经济体制改革为文化领域的改革创新提供了示范和借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我国的经济体制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这种转变对传统的文化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示范。从1979年提出“调整事业,改革体制”,1983年推行“承包制”改革,1988年探索国办艺术院团与民办艺术院团“双轨制”,到1994年实施艺术院团布局结构调整和考评聘任制改革,再到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探索文化体制创新,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文化企事业单位自主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筚路蓝缕的文化体制改革历史进程中,都不难看到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3年开展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为改革向面上逐步推开提供了典型示范,奠定了工作基础。2006年进一步向面上扩大,向纵深拓展,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文化系统紧紧围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发展文化产业、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等重点环节,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一批艺术院团通过转企改制,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转企改制4年来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演出场次从改制前每年100多场提高到400多场,演出收入由每年不足80万元上升到逾5000万元;今年5—6月主办的“2008北京国际儿童戏剧季”,在国家大剧院打造了6台风格迥异的中外儿童戏剧精品,儿童剧在国内首次以“戏剧季”形式与观众见面。事实充分说明,改革是30年来文化发展最有力的助推器。

  改革创新带来了新时期文化发展的巨大成就

  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了文化艺术生产力的解放,有力地推动着新时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文艺舞台百花争艳,异彩纷呈。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文化工作者突破了思想禁锢,创作热情高涨,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创作原则,坚持民族化、大众化、精品化的创作取向,创作了一大批时代特色浓郁、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为鼓励艺术创新,政府舞台艺术奖——文华奖设立的“文华新剧目奖”近三届评出获奖优秀新剧目115个;为提高艺术创作质量和水平,2002年以来实施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共遴选出50台精品剧目由国家给予重点资助。目前,我国年创作生产影视剧近千部,全国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年演出近50万场次,观众约4.6亿人次;剧场、影剧院年演出、放映近60万场次,观众逾两亿人次。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从1978年的1218个增加到2007年的2799个,公共图书馆的总藏量从1979年的18353万册(件),增加到2007年的52053万册(件)。文化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机构不断加强,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十五”末期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城乡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流动舞台车等重大文化项目的实施,全面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与形式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迅猛发展。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是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的新生事物,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市场从无到有,包括演艺、娱乐、音像、艺术品、网络、动漫等文化产品市场和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在内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自从十五届五中全会“文化产业”首次进入中央文件之后,文化产业加速发展,众多省市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连续几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已经超过5%,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外文化交流广泛深入。文化外交已成为国家整体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在世界78个国家设有89个使领馆文化处(组),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已在海外设立文化中心7个,文化交流重要阵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中国文化美国行”、“中俄文化年”、“中法文化年”、“中华文化非洲行”、“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中韩交流年”、“相约北京”、“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节”等活动的成功举办,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为世界瞩目。海外举办“春节”、“国庆”活动逐渐成为国际知名文化品牌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迈上新台阶。30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国家设立了“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社会各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逐渐增强。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各级各类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上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传统艺术、中华古籍的抢救、保护和扶持进一步加强,民族文化瑰宝在创新中薪火相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赋予文化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完成这个神圣使命,离不开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当前,文化系统要抓住以下重点环节,细化工作方案,切实推进文化领域的改革创新。

  一是积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对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进行科学分类,研究制定具体标准,明确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服务目标、任务责任,提出相应改革目标,明确改革进度。继续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投入,完善政策,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机构正常运转的经费保障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深化单位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完善奖惩机制,增强单位活力。建立健全政府对公共文化机构绩效评估考核体系,促使其更好地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效能。

  二是大力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完善政策保障,探索多种模式,加快国有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有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积极推进演出展览中介机构、影剧院、电影公司等可以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做好转企改制单位清产核资、产权界定等工作,防止国有文化资产流失。认真落实改革中涉及职工利益的有关政策,切实做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的政策衔接,按照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妥善解决好职工的社会保障和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等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三是深化艺术院团改革,促进文艺创作演出繁荣发展。国办艺术院团的改革,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坚持统筹兼顾,科学区分国家重点扶持院团和一般院团。对于重点扶持的艺术表演团体,应实行目标责任制,建立监督考核与奖惩制度,深化内部机制改革,全面实行人事代理与合同聘用,打通艺术人才进出渠道。总结“一团一策”的经验,大胆探索,有序推进,加快一般艺术院团转企改制的步伐,成熟一个转一个。落实转企改制剧团的各项优惠政策,在政策保障、资金支持、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支持,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四是健全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市场主体培育,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引导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积极发展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完善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院线制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落实和完善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大力发展具有良好前景的网络、游戏、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推动演艺、音像、娱乐、艺术品等传统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快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步伐。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确保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五是创新传播方式,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和力量,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优势,不断创新对外文化交流的传播方式,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和文化产品贸易,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积极与国际知名文化机构、文化企业开展合作,努力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份额。

  回首改革开放30年来的文化发展道路,我们深切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为文化部部长 原载求是杂志2008年第14期)

  

     相关链接
    ·迎接奥运年主题活动在京举行
    ·香港市民举办倒数活动迎接2008年
    ·香港市民对2008年前景乐观
    ·人民时评:让我们共同祝愿2008,好运中国!
    ·《欧洲时报》:2008因北京奥运而精彩
    ·胡锦涛发表新年贺词
    ·2007年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回顾
    ·2007抹不去的记忆
    ·新时代的画派走向何方?
    ·市场急需“文艺管家”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