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成都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不仅具有经济发展上的优势和后劲,更因其独特的文化风韵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而风靡全国乃至全世界。然而,这样一座城市的文化演出设施却并不符合其城市定位。目前成都的演出场馆建设乃至整个文化发展面临着两个发展机遇,一是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二是成都市已经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在此背景下,成都市的演艺场馆建设应该如何论证,应该如何规划、建设,都是极重要的问题。本刊刊发的这篇文章,其分析基于具体的数字,其建议具有相当的实用性,是较为科学、客观、全面地讨论这一问题的一个例子。
近年来,成都市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6年成都市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5.3%降为33.9%。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高低所确定的恩格尔系数标准,成都市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已经迈进富裕阶段,接近最富裕阶段。然而,与此不相称的是,成都市的演艺场馆建设却处在相对落后的阶段。
现状:成都人没处看戏?
现状一:成都市文艺演出场馆总体数量少,个体规模小,分布不够合理,场地设施老化,功能有限,导致了成都市演艺业的有效需求不足和供求关系失衡。
据统计,成都市现有剧场11个,总计座位近8500个,平均1294人才有一个剧场座位。按照成都市各大剧场的座位总量计算,成都市潜在的消费人群中,大约每400人才有一个剧场座位。每100万人平均拥有剧院数对比中,成都市每100万人平均拥有两个剧院,而杭州市是9个,武汉市7个,厦门市6个,这和成都市民的文化消费水平是不相称的。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此外,成都市部分企业和宾馆等场所还拥有俱乐部礼堂、演艺厅等演出场所,其座位总量约7600个,这部分演出场地及设施,仅能满足一般水平的演出服务,而且有的还处于闲置状态。
就空间结构而言,成都市剧场在地域分布上也不够合理,大多数剧场集中在市中心一环路以内,市属的演出场馆目前仅有市艺术中心和市川剧艺术中心两处,难以满足城区不断扩大的实际需求。而各区(市)县的情况就更差,目前仅崇州、大邑两市有艺术中心,其他多数是影剧院合一。另外,几乎现有的所有剧场的内外设施均已陈旧老化,功能单一,难以适应现代演出要求。一些上世纪80、90年代兴建的区(市)县剧院由于本地演出市场发育不良,加之未与旅游业结合,经营相对困难,剧院功能逐渐退化,有的已被拆除。
现状二:缺少高水平的现代化大型文艺演出场馆,导致国内国际的大型剧目以及成都自身创作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目没有合适的演出场所。
由于缺乏高水平、现代化的大型文艺演出场馆,使得成都市演出界长期没有与国内国际演出市场接轨的承载体,由于不能与现代演出市场需要的网络化、大型化、数字化和高品质的商业演出对接,许多国内外的大型剧目无法进入成都演出。目前,我国中西部各省会城市都建设了大剧院,而成都市还处于空缺状态,这与成都市历史文化名城和最佳旅游城市的形象极不相称。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现状三:现有文艺演出场馆在管理体制和机制上存在缺陷,导致不能实现演出团体、场馆、中介机构及消费市场等各种演艺要素的有效配置,阻碍了整个文艺演出市场的繁荣和健康发展。
成都市现有市级国有艺术表演团体18个,从业人员918人。从实际的运作情况来看,成都市区几个较大的演艺场所中,真正在有效运营,能实现丰厚盈利,带来市场效益的,也只有锦城艺术宫、金沙国际剧场、金色歌剧院等屈指可数的几家,其他的剧场则基本不能实现效益。并且,由于种种原因,成都市有的演出场馆还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总体而言,由于市场运作的深度不够,成都市的场馆经营管理、节目创作引进,以及营销推广等方面均存在较多问题,未能形成成熟的演出经营模式,低效益现象突出,占演出市场份额较少。有的演出单位为降低成本,不得不用低质的演出节目来“应付”市场。
现状四:由于文化演艺场馆条件的限制和演艺产品的供给不足,使成都市潜在的、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导致未形成能够适应城市文化发展的新时期文化氛围。
从总体来看,成都市总人口数为1100万,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731万,居住在乡村的人口490万。另外,还有300万的外来务工人群和暂住人群,全年接待游客110万人次。如果按常驻人口的10%、暂住及务工人员的50%的比例来计算,加上来成都旅游的人数,每年至少有370万人次以上的文化消费群体。而且,随着成都市经济的发展,人们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人数还会有所上升,这是一个相当有潜力的文化消费市场。 tujian.org
像成都这样的城市、农村、流动和旅游四大人口群所具有的巨大的、潜在的、多层次的演艺消费市场,光靠目前的演艺场所是完全不能够满足的。成都演艺消费市场的空间亟待得到有效开发。
根据以上的分析,目前,成都市急需以演艺场馆的建设为中心,推动全市演出资源的整合。这样做有以下两点必要性:
必要性一:规划和建设文艺演出场馆是顺应成都市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迫切需要。
必要性二:规划和建设文艺演出场馆能有效繁荣成都市旅游市场,增强现代及高雅文化在旅游业中的比重,使旅游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对策:1 N M
针对成都市演艺场馆目前的现状以及城市发展需求,笔者认为应当按照“中心带动,区域呼应,形式多样,规模适配,功能互补,机制灵活”的原则,分别以“1”“N”“M”代表三个层面,对成都市文化文艺演出场馆进行系统地总体规划布局,建设能够满足各种高雅和通俗演出的多层次、多功能的文艺演出场馆体系。
在这里,“1”即“成都天府大剧院”,“N(number)”即“若干个市级和区、市(县)属的中心剧院”,“M(manifold)”即“其他多种类型的演艺场馆”。1是“龙头”,N是“骨干”,M是“基础”。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其中,设想中的“1”,即成都天府大剧院应该是能充分展示成都市历史文化名城深厚文化底蕴和城市现代化形象的标志性文化建筑设施,是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载体,是公益性的文化设施,应当由市政府担任大剧院规划、建设和管理、经营的主体,并在建成后建立有效的管理和运营机制。
“N”则以市级其他剧院和区、市(县)属的中心剧院为骨干,确立成都市演艺体系的基本格局。应按照多层级、多功能、多机制的文艺演出场馆的合理布局和规划建设标准,规划建设市级文艺演出场馆及各区市县中心剧院,其中市级文艺演出场馆也可以同时命名为各所在区域的中心剧院,其发展方向要着眼于直接对接演艺市场,吸引民间资金进行投资和经营。管理模式则主要采用市场化的手段。
“M”则应定位于公益性,满足大型群众性演出、观光、休闲、健身之需,可采取分类投建的建设方式,比如对于公共文化广场、社区文化广场按一定的标准进行打造和建设,可以结合城市街区进行改造,按文化部门制定的标准和实际要求,进行投建或改建。商业性演出场所,则可以按市场化和文化部门规定进行投建。同时,风景区配套演出场所,建议纳入风景区的投建中,由风景区文化业主单位进行规划建设。对于现有的单位内部正在使用的演出场所,建议文化部门与单位协商,改建或扩建为中心剧院。在管理模式上,则以社区管理为主,项目管理为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