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考与前瞻:当前经济状况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向 |
2009-05-20 |
|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今天的文化产业研究,我们必须正视这样的现实——一直以来,有关文化产业经济功能和作用的研究还非常欠缺,有的层面甚至是空白,比如,理论研究的实践应用性和指导性不足以支撑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实践;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意识形态与文化的经济价值属性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的束缚;浮躁的甚至是商业化的学术心态。这些不仅阻碍了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深化和拓展,也影响了文化产业跨学科的研究与整合。
于是我们看到,一方面是文化产业研究的书籍多如牛毛,另一方面却是有影响的、本土化的、原创性的学术著作凤毛麟角;一方面是对“过于积极”地发展文化产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无法给予科学的解答,另一方面却是更加热衷于各种时髦概念和观点的炒作。
从这个层面看,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已经到了我们必须直面的一个临界点。而2008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恰好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缘。
这个机缘是:30年的改革开放,在给中国人民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为今后中国的社会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当今中国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和思想动力。所以,我们不会在所谓的“左”与“右”的摇摆中困惑彷徨,因为我们已经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不会在开放与闭锁中左顾右盼,因为地球已成为一个“村庄”。在这样的视角下,进一步认识和梳理中国的文化建设和发展趋向,文化产业无疑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维度。 tujian.org
这个机缘是: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给整个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的、难以估量的影响,加上以石油为主体的国际能源价格不断攀升,国内通胀趋势仍有可能加剧等因素,这些都将给今后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带来众多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积极发展的文化产业势头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又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政府和文化企业以及整个文化产业界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这一切,都是需要我们回答的问题和应对的挑战。
这个机缘是: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这样的提法,进一步反映出我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观念和视野更加开阔,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属性得到了更加明确的肯定。在此前提下,如何从经济学的层面进一步认识和回答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和功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因此,在当今的文化产业发展中,有三个问题急需回答:第一,汶川大地震后,在宏观经济发展形势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强的趋势下,文化产业的现实作用与发展策略;第二,在整个社会文化建设中,文化产业的作用和功能与文化软实力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怎样提高文化软实力;第三,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积累,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新的调整和转型,中国的文化和文化产业应该或能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tujian.org
“思考与前瞻:当前经济状况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向”高峰论坛试图回答的,正是上述问题。
当然,想要清楚地回答这些问题非常困难,但我们认为,提出问题本身就凸现了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正如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王永章在总结发言中所言:近几年文化产业发展非常快,这是因为,发展文化产业顺应了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要求。必须看到,之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很大程度上是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而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的特征,是新兴的朝阳产业,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另一方面,在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时,高校是一支寻找答案的生力军。正如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吕锐在论坛开始时所言: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这是高校的责任所在,高等院校正逐渐成为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强大的助推器和人才培养的孵化器。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在未来“211”三期学科建设重点项目中,文化产业将成为学校的学科重点和亮点。
正如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批判的眼光一样,此次论坛除了发言的专家学者之外,点评人也不可或缺,来自清华大学的尹鸿和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长江学者胡智锋扮演了这样的角色。他们的点评,进一步加强了论坛演讲思想激荡的力量。 tujian.org
站在点评者的角度,他们得出了这样高屋建瓴的判断: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国家意识形态的高度,国家核心价值观建构的高度和中国老百姓普遍的需要和需求的高度,来考虑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高峰论坛发言摘要)
诚如斯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