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现在是藏族民族文化发展的最好时期
2009-05-20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有力地推动了藏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现在到西藏旅游观光、考察研究的海内外游客、政府官员和学者越来越多,他们见证了西藏的藏语言文字的保护、使用和发展,见证了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兴盛,也见证了藏民族文化在中国和世界上的广泛传播。

   “事实表明,现在是藏民族文化发展的最好时期。”刚刚上任的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厅长尼玛次仁说。

  西藏民间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

  今年86岁高龄的说唱艺人桑珠正在创造《格萨尔王传》历史上的一项新纪录:他目前已经完成独家说唱《格萨尔王传》,故事达到了33万诗行、30本书。

  格萨尔王是藏族的民族英雄,描述其一生传奇经历的史诗《格萨尔王传》,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其创作已有上千年历史,篇幅比世界著名史诗《荷马史诗》和《摩诃婆罗多》的总和还要大,被誉为“世界最长史诗”。为了保护藏民族的这一文化瑰宝,1979年以来,北京、拉萨等地先后成立了抢救、整理《格萨尔王传》的专门机构,并重视发现和培养格萨尔说唱艺人。到目前为止,全国共发现格萨尔说唱艺人140多名,有关机构正在为他们录音,其中桑珠艺人《格萨尔王传》系列说唱本已经有25部整理出版,剩下的20部可望在2008年出齐。

tujian.org



  以《格萨尔王传》为代表,入选第一批国家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西藏民间传统文化,在近几十年来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在2006年颁布的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西藏申报的《格萨尔史诗》、热巴舞、唐卡、藏族邦典与卡垫织造技艺和藏族造纸技艺等15项遗产榜上有名;首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包括西藏各地的舞蹈、音乐以及珞巴族服饰等在内的38项入选。64岁的藏族老人旦达有幸作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前去北京领奖。老人回到拉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国家如此重视我们的民族文化艺术,我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将觉木隆藏戏发扬光大!”

  从2007年开始,西藏自治区启动了对贝叶经的摸底调查和建档工作,目前西藏已经登记在册的梵文贝叶经有426部,共4300多张,主要保存在拉萨市、山南和日喀则地区的各大寺庙、博物馆和研究机构里。

  资料显示,自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国家共投入6.3亿元积极复兴西藏传统民族文化,使西藏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继承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治区及各地市成立了民族文化遗产抢救、整理和研究机构,先后派出调查组深入城镇、乡村和寺院进行全面调查和采录。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截至2005年底,工作人员在全区各地采访民间艺人1万多人次,录制了大量的音像资料,拍摄图片上万幅,发表有关藏民族传统文化学术论文1000多篇,出版民族文化研究专著30多部,先后编辑出版了《中国戏曲志·西藏卷》、《中国民间歌谣集成·西藏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中国谚语集成·西藏卷》。

  近20年来,西藏还陆续组建了20多个民间艺术团、专业歌舞、藏戏和话剧表演团,成立乡村业余文艺演出队500多个,藏戏演出队160多个,并先后建成多功能群艺馆6座、县级综合文化中心37座、乡级文化站175座,各类文化娱乐场所达到3000多处。

  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辛高锁说,西藏还将在全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建立起西藏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实施分级保护。同时加强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建立传承机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现法制化。 

  西藏历史上投资最大的文物保护工程正在进行

  从今年3月开始,西藏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三大文物”维修工程陆续复工。这一总投资3.3亿元的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于2002年6月正式启动,现已接近尾声。

  从1989年到1994年,国家拨款5500万元和大量黄金、白银等贵重物资维修布达拉宫。2002年起,布达拉宫开始第二次大修。三大重点文物维修工程办公室负责人尼玛次仁介绍说,由于西藏海拔高、气候条件恶劣,一年中能够施工的月份较短。每年气候最寒冷的时候需停工,待第二年气候转暖时再复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始建于公元7世纪的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罗布林卡建于1751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园林建筑;萨迦寺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主寺,内藏浩繁的经卷和稀世文物。

  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是国家援助西藏的重点项目,在当年的全国六大重点古建筑维修项目中占据半壁江山。

  “十一五”期间,国家决定投入5.7亿元,对西藏22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进行维修。这也是在西藏实施的一次性投资最多、维修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工程。

  “一次性投入资金5.7亿元对20多个文物点进行维修保护,这在西藏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局长喻达瓦说。

  西藏文物界人士表示,“文物维修是对西藏文化最好的保护措施。”

  将要进行维修的这22处文物点中,包括15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要的寺庙和7处历朝历代中央政府有效治理西藏的历史遗迹。大昭寺、小昭寺、扎什伦布寺、哲蚌寺、色拉寺等都在这次保护维修之列。

  在过去20多年里,国家和自治区政府已累计投资7亿多元,维修开放了1400多座寺庙、文物古迹和宗教活动场所。同时,西藏各地文物部门已完成对12万余件文物的登记建档工作。这项始于1999年的宏大工程,将为更好地保护西藏丰富的文物资源起到积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藏语言文字在西藏得到广泛应用

  从藏语电视节目到藏文短信,从藏语文教学到藏文书籍和文件法规,如今,藏语文在西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均得到了广泛运用。

  从西藏群众的视听文化生活可以看出藏语的广泛运用程度。西藏电视台在农牧区的入户调查显示,超过80%的农牧民将西藏电视台藏语频道作为首选频道收看。2007年末,藏语频道在全国少数民族语言电视频道中率先实现全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以更好地适应藏语节目的收视需要。

  西藏藏语文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洛桑土美说,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藏语已经融入了西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藏族孩子继承母语的权利在教育体系中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多年来西藏教育部门始终把藏语文课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课开设。在课程设置上,小学开设1440课时,中学开设630课时。学校的各类考试均把藏语文作为考试科目,农牧区的夜校和成人学校广泛开展了藏文扫盲工作。

  洛桑土美说:“旧西藏只有领主子女和少数僧尼才有受教育学习藏语文的权利,而广大劳动人民没有机会进入学校专门接受藏语文的教育。”

  在其他领域,藏语同样得到了广泛运用。目前,西藏各级党政机关下发的文件、地方性法规以及大型会议的材料等均译成藏文,并与汉文同时下达,西藏每年的公文翻译量达5000多万字。

tujian.org



  西藏的出版机构至今出版了各类藏文图书4900余种,印数达9100万册。为继承藏民族优秀文化遗产,西藏抢救、整理和出版了藏文古籍261部,近1.3亿多字。

  近年来,从事藏文创作的作家先后创作出版了多部中长篇藏文小说。藏语相声、小品以及刚刚兴起的藏语情景喜剧更是被藏族群众喜闻乐见。

  藏文信息化水平近年来不断得到提高。西藏电信推出的藏文手机业务实现了手机界面的藏汉双语转换,并且可以收发藏文短信。在国家的推动下,藏文计算机编码已通过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认证,成为中国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少数民族文字。

  洛桑土美说:“藏文是藏民族文化的根,我们挚爱它如自己的生命。走过历史的长河,藏文正在以勃勃的生机走向未来。”

  西藏文化艺术以浓郁民族特色走向世界

  长久隐藏于遥远青藏高原的歌舞、唐卡、藏戏等藏文化艺术,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古朴清新之风让世人感到惊喜和新鲜,近年来,在世界掀起了一股“西藏热”。

  自2001年“中国西藏文化周”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拉开全球访问序幕至今,“中国西藏文化周”已经先后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比利时、泰国等多个国家举行,西藏歌舞艺惊四座,令观众如痴如醉,每到一处都会引起巨大的轰动。“中国西藏文化周”已成为西藏对外文化交流的著名品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艺58年的藏族表演艺术家土登曾随中国西藏民族艺术团先后出访过英国、希腊、意大利、瑞士等国家。在英国女王的皇宫,他举行了个人专场演出,表演了长达55分钟的《格萨尔》说唱节目“宗巴赞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今年已经70岁的土登回忆起当时演出时的盛况非常兴奋:“观众对我的肯定也是对西藏传统艺术得到保护和发扬的肯定。”土登曾是拉萨市功德林寺的一位小僧人,还俗后他有幸学习藏戏、格萨尔说唱、藏语相声等,成为获得中国曲艺界最高奖——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的藏族曲艺大师。

  泰国下院副议长素察·丹差伦参加了在泰国举行的“中国西藏文化周”后说,以前从未见过色彩如此丰富的艺术表演。无论是节目的形式、内容还是服饰,这台演出与以往任何一个来访艺术团体的表演都不同,让人感到非常新鲜。

  奥地利科学院亚洲所藏学家赫尔穆特·克拉瑟在得知中国政府斥巨资挖掘整理藏传佛教经文后,期待着与中国同行分享研究成果。他说:“西藏不仅很好地保护了本民族的文化,还保存了梵文经典,这对世界文化是很大的贡献。”

  西藏自治区藏戏团新落成的演出中心里,90名演员正抓紧排练大型藏戏歌舞《吉祥奥运》。经北京奥组委初选,《吉祥奥运》从全国上百个节目中脱颖而出,有望成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二十几个文艺节目之一。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具有600多年历史的藏戏被誉为“西藏文化活化石”,已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正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如今,随着奥运的到来和藏区交通、旅游的发展,这一积淀了藏民族独特的庞大剧种,正在现代中国的精心呵护和创新传承中焕发生机。

  西藏著名音乐人旦增边洛一手创办的“边洛工作室”是目前拉萨最好的音乐制作室。

  当才旦卓玛高唱《翻身农奴把歌唱》,藏族歌手巴桑深情演绎《天路》时,洋溢浓郁藏族风味的歌曲让人震惊,并迅速唱响世界。亚东、容中尔甲、琼雪卓玛等一批藏族歌手,以及西藏首支摇滚乐队——天杵乐队等一批新锐乐队,在探索着更时尚、更现代的西藏现代音乐,并不断扩大着歌手各自的影响力。

  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西藏的手工业就有了很高的工艺水平,如今,这一古老的艺术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大量深藏闺中的手工艺人制作的唐卡、纺织品、藏装服饰等远销到美国、日本、德国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

  同样,世代扎根并流传于西藏各地、社会各阶层当中的谚语、故事、歌舞、戏曲、神话、传说,甚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生产、生活习惯也都成为各国学者收集、整理、出版研究的热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绵延千里的青藏铁路如同一条哈达,连接起西藏与世界。大型原生态演出剧目《幸福在路上》、《喜马拉雅》、《藏谜》等通过铁路让更多人感受到了西藏独特、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也成为展示西藏山歌王、情歌王、踢踏舞王、六弦琴王、热巴王、鼓王的窗口。

  在旧西藏,拉二胡、唱山歌,是为达官贵人所不屑的乞丐技艺,从事各类金属加工行业的手工艺人则世代沦为“黑骨头”、“贱人”。如今,通过对藏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弘扬工作,西藏文化艺术进入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潮,越来越多的西藏民间歌舞、民俗文化走出高原,唱响世界。(颜园园)

  

     相关链接
    ·迎接奥运年主题活动在京举行
    ·香港市民举办倒数活动迎接2008年
    ·香港市民对2008年前景乐观
    ·人民时评:让我们共同祝愿2008,好运中国!
    ·《欧洲时报》:2008因北京奥运而精彩
    ·胡锦涛发表新年贺词
    ·2007年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回顾
    ·2007抹不去的记忆
    ·新时代的画派走向何方?
    ·市场急需“文艺管家”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