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实题材与戏曲艺术的现代进程 |
2009-05-20 |
|
要求舞台剧关注并表现现实题材,是我们近一个时期以来反复申说的话题。有人说,是不是因为今明两年将要分别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需要有表现这一时期题材的作品立此存照。我以为,当前对现实题材的反复申说,固然有这方面的原因,但其实也是我们对“三贴近”原则的坚决贯彻,是我们对泛娱乐化的时尚演艺和泛遗产化的传统演艺的理性审视。
我曾经也认为,题材是否来自现实对舞台剧创作,并不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我们文以载道、寓教于乐的文艺观看重的主要不是文艺作品的构成而是其效果。换言之,我们的舞台剧创作更看重题材的现实性而不是现实题材。所谓题材的现实性,指的是题材对当下现实的积极影响,而这通常是通过对题材主题的开掘和升华来实现的。大量的舞台剧创作向我们呈现:许多非现实题材的作品也会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相反,有些现实题材的作品由于停留在生活的表层或主题先行,反倒呈现出背离现实性的倾向。因此,我们要关注的不仅是舞台剧创作中的现实题材,更要关注怎样来进行现实题材的舞台剧创作。
在许多文艺家看来,文艺创作主要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么写”。对于舞台剧创作而言,也包括“怎样导”和“怎样演”。知道“怎样写”是文艺家之所以为文艺家的立身之本,是其掌握的创作技能和洞悉的创作规律之所在。但是实际上,“怎样写”作为文艺家的表达能力与其“写什么”的表达欲望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建构过程。如果总是从自身能够“怎样写”的视角去选择“写什么”,难免形成一种越来越逼仄偏狭的认知定式。强调对现实题材的关注与表现,首先是要求我们的文艺家放下“怎样写”的技能而去感受“写什么”的大千世界和万象生活,是要求我们的文艺家从当下生活中开掘的“写什么”去思考创作技能的“怎样写”。在这个意义上,创作技能不再限制我们的题材选择,反倒会因为题材选择面的拓展而强化技能表现力。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总愿意说,关注现实是艺术创新的第一动力。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于题材的选择和表现来说,有些艺术家总是较多强调艺术样式特殊性的制约,总愿意相信对现实题材表现的苍白和窘迫是戏曲艺术规律性的局限。我总认为,某些艺术表现手段的运用和表现程式的确立,其实也是一定时期一些艺术家艺术创新成果的沉淀和物化,是因为它对对象表现得行之有效而不是它对自我表现的依恋。手段的更新和程式的创新对于任何艺术来说都是必然的,这既是艺术家对对象表现的必然也是艺术家自我诉求的必然。所以我总愿意说,创新其实不仅是艺术发展的标记,更是艺术存在的理由。艺术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内驱力,但不是闭锁在艺术存在的自律性之中的;事实上,许多成功的艺术创新往往取决于艺术发展进程中对他律性的关注和强调。我们强调关注现实题材其实也是注意到他律对自律的冲击与挑战。
当我们从戏曲艺术现代进程的视角来谈论现实题材时,我们其实已经注意到戏曲艺术相对于话剧艺术对现实题材表现的苍白和窘迫。的确,表现现实题材是困扰戏曲创作的一大难题。表现现实题材的现代戏在戏曲艺术现代进程中相对滞后,主要在于我们把某些历史精神的物化形态,当成了不可逾越、更不可出走的“精神家园”。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民生在除旧布新,民心在革故鼎新,我们的“精神家园”怎能不推陈出新!我们要在家园的重建中去守望,要在精神的复兴中去传承。切记,现实生活呼唤并且铭记它的表达者,表现社会的现代进程并开掘现实的民族精神不仅是艺术家无法推卸的使命而且是其必然攀登的标高。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于现实题材的表现和戏曲现代戏的创作,我们不能再停留在一般号召、倡导的层面了。因为我们既往推动戏曲发展的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三并举”方针,因为现代戏举不起来而并没有真正实现“三并举”。解决表达现实题材的戏曲现代戏创作难的问题,不仅要激发艺术家的使命感也要营造有利的创作氛围。我们的艺术家只能在戏曲现代戏的创作实践中去解决创作难的问题;而对于这种实践,我们一要在精神上给予鼓励,二要在资金上提供扶持,三要允许试错,宽容越界,四要洞察新意促进新生。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捕捉时代精神,让我们汲取生活之源点燃精神之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