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遗是拯救“老字号”的良药吗 |
2009-05-20 |
|
当影星奥兰多·布鲁姆穿着“50岁”的飞跃鞋亮相片场,“飞跃”成为“在欧洲能与匡威并肩抗衡”的球鞋品牌;当镇店之宝“国货津梁”牌匾再度撤出,曾以定制女装而名噪一时的“91岁”鸿翔淡出南京西路商圈……一盛一衰,同是老字号却面临不同境遇。
“飞跃”与“鸿翔”都只是个案,在策略上也不能以一时成败论英雄,但可见老字号共同的问题——“逼”走鸿翔的是19世纪末创立的英国百货公司;取得“飞跃”海外商标权的是法国设计师;就连某洋快餐也早就打起粥、油条等中式餐饮的主意。海外品牌靠文化输入增强品牌认同感,通过产品本土化来加强文化归属感;而老字号的应对策略各有不同,“曹素功”把墨厂办成旅游点、“狗不理”挂上洋名“Go Believe”、“西泠印社”网上开店,更多老字号寻求政策保护,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唤起对老字号的关注……即便“申遗”成功,也不会是“老字号”能够寻求庇护的长久福祉。
传统老字号大多是餐饮业、医药业、手工业,都有手工作坊式的特定文化背景。15年前全国挂牌的“中华老字号”有1600多家,目前仅剩430家;20年前南京东路上聚集了100多家老字号,如今只剩下一半——除了部分已被淘汰外,很多消失的老字号兼具传统文化与商业价值。海外资本挤占本土市场、国际品牌的本土化使老字号疲于“接招”,青年人对于“家传古董”等而下之的态度,也使老字号没有抢先“出招”的底气。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即便是本土品牌国际化,那也只是借用了某些文化元素而不是原样照搬。如今“飞跃”肌体里流淌的不只是昔日大孚橡胶厂的血液,复古设计和精工细做使“地摊货”成为时尚宠儿,而把这个模式复制到“回力”、“双钱”上却未必成功。继续倚老卖老还是革故鼎新,重生或消亡其实都在老字号的一念之间。(文章来源: 新闻午报 王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