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戏曲也要适时而变
2009-05-20
  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戏曲也不例外。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在社会审美多元化的冲击面前,戏曲要想获得一席之地,只能与时俱进,适时而变。

  戏曲的基本演剧手段和基本艺术特征发韧于古代生活,与农业社会的审美心理和审美需求相适应相吻合。传统戏曲的写意性、程式化的创作与欣赏原则,都可以在农耕文明中找到根源。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迅速变化,社会结构也产生了质的变化。时代在推动着戏曲艺术适时而变,社会在呼唤着戏曲艺术凤凰涅槃。

  戏曲艺术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舞台艺术,从形成的那一天起,其自身就在不断地创新发展、调整变化,就其自身而言,她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与时俱进、适时而变的审美载体。魏良辅之改良昆腔,曹学俭之创制逗腔,邵江海之改良歌仔戏,以及诸如近代梅兰芳、尹桂芳等艺术大师们在创建自己的流派过程中的种种改革创新,都是戏曲艺术革新发展的成功范例。这些戏曲艺术的“改革家”都是根据当时的时代发展,根据民众审美需求的情趣变化,在遵循戏曲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应时而化,因求而动。由此,我们可以自信,戏曲艺术在其本体上具备了适时而变的内在品格。

  我们处在一个社会变革的时代。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戏曲变革的首要切入点,应当是建立支点、准确定位。当代社会的最大变化,莫过于社会群体的分化组合。物质利益的调整,生活方式的转换,引发了人们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变迁,自然也就带来审美情趣、审美节奏和审美方式的多元化,以及审美需求和观众群体的分化,从而决定了审美消费市场的多样和竞争。任何一种艺术门类,任何一部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审美消费主体。准确定位自己的观众群体,准确寻找每一部作品的审美消费主体,从而建立戏曲艺术和具体作品的创作支点,应该成为戏曲艺术创作生产主体的当务之急,尤其是在戏曲艺术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之后。欲求变革,首先是创作观念、创作支点当适时而变。在这方面,西方传统歌剧向音乐剧的演化,是一个颇值得玩味和借鉴的案例。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保持戏曲艺术的自身品格,而不是迎合媚俗。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戏曲艺术要创新发展,必得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眼,断不可顾此失彼,破坏了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的平衡。就内容方面而言,戏曲是演绎故事的艺术,是组织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因此,寻找能“激活”观众审美欲望的故事情节和题材,应当成为当代戏曲变革的一个主要途径。在这方面,花鼓戏《十二月等郎》、闽剧《贬官记》等一批作品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十二月等郎》从农村“留守”女性的视角,关照了当今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敏感神经,关照了人性的内在焦虑,其“激活”审美需求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闽剧《贬官记》则从“贬”字着眼,从喜剧入手,“贬”得有滋有味,其“激活”审美欲望的功效自不可小觑。因此,戏曲创作必须反映当代人、当代特定社会群体的情感、性格,寻找与当代人价值取向的契合点。就形式方面来说,戏曲是运用程式的艺术,这是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不可随意改变。但是,程式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每一种程式都有一个发展丰富的过程。趟马的一套程式,是从古代人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是古代人艺术化的生活写照。生活方式的变化必然要求舞台表现形式的变化,当骑自行车代替了骑马,当汽车取代了轿子,为了遵循戏曲艺术的表演规律,就必须创造一套骑自行车或者开汽车的新程式。当然,创造这类新程式,往往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不断地创新、改进、丰富和完善,直到被观众所认可所欣赏。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社会生活日新月异,戏曲艺术就必须应时而变。变则通,不创新不发展,不去面对观众寻找支点,则没有出路。

  

     相关链接
    ·迎接奥运年主题活动在京举行
    ·香港市民举办倒数活动迎接2008年
    ·香港市民对2008年前景乐观
    ·人民时评:让我们共同祝愿2008,好运中国!
    ·《欧洲时报》:2008因北京奥运而精彩
    ·胡锦涛发表新年贺词
    ·2007年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回顾
    ·2007抹不去的记忆
    ·新时代的画派走向何方?
    ·市场急需“文艺管家”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