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专家指文化“大项目”奢华风源于领导突出个人政绩
2009-05-20
  围绕“中华文化标志城”展开的争论尚未止息,从甘肃传来消息,这个省的永靖、华亭、临洮三县,将筹集巨资,分别修建孔子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秦皇祭天广场三期工程和老子文化园,又引来一片争议。

  有网友留言说,感觉就像经济建设中的“大项目”热一样,文化建设中似乎也出现了“大项目”热。

  有人质疑:“大项目”就能带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吗?有限的“文化钱”是应该优先投向哪些领域?

  不能把钱都贴在“塔尖”上

  当前,文化的地位得到公认,文化的投入在大幅增加,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各地兴起了新一轮文化建设的热潮,并涌现出了国家大剧院等一批代表时代特色、具有国际水准的文化标志工程。

  “一个国家的文化必须有它的峰顶,就像金字塔的塔尖。”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说,卓越的文艺大家、艺术精英、经典作品,包括国家级的文化艺术机构、设施和历史文化遗产,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文化所达到的时代高度,彰显着一个时代文化创造的极致,表现着一个国家真正的文化实力。国家要对这个攸关国家文化形象与高度的“塔尖”大力投入,养护和加强这个“塔尖”。

  “但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布局不应是平面的,它应有‘塔尖’、中层和底部三部分组成。”冯骥才话锋一转,都争着把钱贴在“塔尖”上,这也是不应该的。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前的文化建设热中,出现了一种不顾实际、互相攀比、贪大求全、追求豪华的倾向,值得反思。”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闫贤良说。他在对南方某省建设的40多个剧院的调查中发现,这些剧院毫无例外地全部采取高耗能、高耗材的建筑形式,建设成本居高不下。

  “一个经济并不富裕的城市耗资10亿元,建设了近7万平方米的大剧院,用20公斤黄金铺满大幕炫耀金碧辉煌,用钢总量近1万吨,宣称堪与国家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媲美。”闫贤良说,目前的剧院建设均突破两万平方米,建设规模在互相攀比中盲目扩大,剧场台口从11米长到14米,个别剧场达到了18米,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剧场的正常使用范围。

  专家认为,文化有别于经济建设,“大项目”带动思路不适用于文化建设。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陶东风认为,在我们进行文化建设之前,有必要清晰认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概念的内涵。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等于“经济大投入”,更不等于“物质大繁荣、资金大投入、利润大回收”。

  “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绝不以庞大的面积、惊人的数字和富丽堂皇的庞大建筑为标志。”陶东风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全社会都能普遍享受到文化的滋养。

  文化建设不能重“名”轻“民”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前不久公布的《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07)》显示,近年来,中央及地方财政对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增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热潮。

  “投入的大幅度增加使全国性重大公共文化工程项目得以启动。例如村村通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社会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心)建设项目等等,这些工程的实施重心都有意识地向农村偏远地区倾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章建刚说。

  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从2001年到2006年,我国群众文化服务机构总量逐年减少。其中,县一级以上的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的数量变动不大,变动明显的主要是文化站,特别是乡镇文化站。2001年乡镇文化站的总量为39348个,到2006年则减少到34593个,6年时间减少近5000个,减少了12%。

  文化投入增加了,乡镇文化站却大幅减少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问题可能出在一些地方领导的文化政绩观上,出在文化投入的结构比例上。”有专家这样分析。

  “增加文化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更应该关心文化投入的合理使用,学会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陆贵山说,在一些地方,文化建设的思路、理念和制度设计等还存在许多误区。在有的地方领导看来,所谓建设,就是要大兴土木。他们更愿意做立竿见影、轰轰烈烈的工作,而不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静水流深”的基础工作上。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把‘大项目’建设视为政绩,为了突出个人业绩,对‘大项目’往往不惜重金,一心要追求炫耀夺目、造型独特的文化设施,不惜血本也要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这种重知名度、轻文化民生的政绩观,是出现奢华之风的根本原因。”闫贤良说。

  针对一些地方出现的文化“大项目”建设热,以及一些地方领导表现出来的“文化冲动”,一些专家认为有必要建立一种制约机制来防范和纠偏。陶东风说:“重大的文化发展规划从立项到具体实施,都必须遵循严格的民主商议程序,而且首先需要商议的是是否应该立项的问题,而不是具体实施的问题。专家学者的职责应该首先是思考和论证该不该建,其次才是如何建。”陆贵山说,要为文化工程的建设增加必要的审批程序,使得文化工程建设特别是文化发展规划要尊重民意,讲求建设程序的公正、公平、公开。

  专家认为,文化需要发展,需要繁荣,但决不能单靠建设“大项目”来实现,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才是发展的根本方向。因此,有限的文化投入应该更多地向底层和低端倾斜,建立文化低保,确保文化温饱,解决文化民生。

  

     相关链接
    ·迎接奥运年主题活动在京举行
    ·香港市民举办倒数活动迎接2008年
    ·香港市民对2008年前景乐观
    ·人民时评:让我们共同祝愿2008,好运中国!
    ·《欧洲时报》:2008因北京奥运而精彩
    ·胡锦涛发表新年贺词
    ·2007年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回顾
    ·2007抹不去的记忆
    ·新时代的画派走向何方?
    ·市场急需“文艺管家”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