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次纳入国家法定假日的清明节,京城祭扫、踏青人数创出新高。同时,丰富多彩的活动也唤回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
节日期间,全市开展了公祭、展览讲座、文体活动等百余项群众文化活动。咏诗、插柳、拔河、蹴球,一些曾经被遗忘的民俗文化活动回归;听讲座,看展览,忆家训,一些新兴纪念形式涌现。在慎终追远、亲近自然的氛围中,京城市民感受了文化清明的内涵。
知识普及恢复民族集体记忆
上周末,朝阳区图书馆内,一个清明传统节日主题展览吸引了不少读者。“国家给清明节放假时,我的孩子就以为只是多了一天假期,用来扫墓而已。”一位和孩子同看展览的家长说,看了这些展览内容才知道,清明节的民俗活动和文化内涵如此丰富。
清明节前夕,市文化局和京城媒体纷纷邀请专家探讨清明文化内涵。节日期间,崇文、宣武、朝阳、丰台等10多个区县开展了中华传统节日民俗讲座。“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民族节日知识,才能恢复民族的集体记忆。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不是抽象的,不是空的。它是我们对民族祖先的认识、对民族文化内涵的认同等共同构成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节会委员会主任李汉秋说。
仪式教育加深敬祖报本思想
清明节期间,八宝山革命公墓、袁崇焕祠、高君宇和石评梅墓等处共举行了16项公祭活动。各界群众在庄严的仪式中,祭拜民族祖先、革命先烈、历代先贤,参加仪式的,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人。 tujian.org
宣武区育才小学400名学生在先农坛举行了祭拜先农炎帝的仪式。鸣钟九声、鸣磬九声后,学生们向祭坛献上五谷,面向神厨方向三鞠躬并念诵祭文。很多学生感受最深的,就是祭拜仪式的庄严肃穆。
担任此次祭拜活动指导的李汉秋认为,在节日期间恢复一些必要的仪式很重要。“传统节日最初就是一种民族的典礼和仪式。仪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它看起来很简单,却让参加仪式的人在内心升起一种感情,一种敬祖报本的思想。如此年复一年,在人们心中形成对民族祖先的认识。”
文明祭祀掀起感恩新风
清明节是重情感恩、慎终追远的文化平台。一些新兴纪念形式让繁忙的都市人得到心灵的慰藉,获得市民称赞。
东城区和平里街道七区在社区内设立公祭堂,让居民不必拥挤到公墓,就可以在肃穆的场所表达对亲人的哀思。
东四街道在社区和网上同时开展了家训堂活动,搜集居民对自家家训的记忆,彼此交流,以传承父辈美德作为最好的感恩方式。
此外,网上祭奠也格外流行,众多身在异乡,无法亲自到先人墓前除一次草、添一抔土、献一束花的人,有了遥寄思念的渠道。
“在继承和发展节日习俗的过程中,应该有破有立。不提倡人们扫墓时烧纸远远不够,还需要告诉人们该怎样做更有意义,怎样做才是健康的节日习俗。”东城区文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