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两会召开期间,古老剧种如何传承的话题备受关注,许多人大代表在表达了急切心情后,又建言献策,认为这些剧种虽然受到很大冲击,但只要措施得力,也会焕发出青春光彩。
陈飞代表:尽快抢救南戏“活化石”
没有自己独立的宽敞排练场所,大部分演员还租宿民房——被称作研究南戏“活化石”的浙江永嘉昆曲,其生存现状引起全国人大代表陈飞的关注,他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尽快抢救永嘉昆曲。
作为一名农民代表,陈飞经过市场调研后,认为“抢救永嘉昆曲在中国戏剧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陈飞说,永嘉昆曲多次在全国性戏曲比赛中获奖,并经常出国作文化交流演出。2005年,永嘉昆曲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省财政每年拨专项资金保护昆曲艺术,永嘉县也于2005年恢复建立永嘉昆剧团,面向全国招聘演职员,把十几人的小团队发展为现今42人的永嘉昆剧团。近两年间,永嘉昆曲基本恢复了专业艺术团体的演出功能,并恢复了《琵琶记》等7本大戏。不过,永嘉昆曲目前的状态依然令人担忧,永嘉昆剧团在全国7个昆曲艺术团体中是唯一属县管辖的艺术团体,也是最弱的一支昆曲队伍,这与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极不匹配。此外,人才业务水平不高、资金严重不足等都困扰着永嘉昆曲的发展。“为进一步做好永嘉昆曲的抢救保护工作,永嘉县正规划建设包括小剧场、排练厅在内的剧团团部,可这需要数千万元的资金投入。”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陈飞认为,永嘉还是一个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欠发达县,抢救永嘉昆曲需要国家有关部门重视,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新华社记者李亚彪 岳德亮)
曾静萍代表:古老剧种亟待拯救
“传承人的确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有一定帮助,但整个传统文化的传承仍然面临很大困境。”作为全国唯一一家梨园戏专业文艺团体的当家人,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曾静萍在梨园戏舞台挥洒了31年的汗水,对于梨园戏的生存现状显得有些焦虑:“梨园戏人才流失了很多,生源短缺造成人才危机,出现了较严重的断层。”她说,“其实不仅仅是梨园戏,一些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同样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
自当选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以来,曾静萍针对如何保护传统文化的呼吁,就一直没有间断过。从《救救戏剧国宝》到《保护民间老艺人》等,她提出过一系列的建议。
曾静萍认为,政府对各种传统文化艺术,尤其是濒危的传统剧种,应采取更有效的扶持措施,以保护和培养人才。“特别是文化部门的领导,应该尽量去熟悉传统文化,熟悉了才会有热情,有热情才会有动力。”她建议,国家在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时,面要广一些,以形成“个体带头、群体出力”的良好局面。她还希望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有了法律保障,我们的工作就能开展得更充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更好”。(胡晓军)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沈铁梅代表:建议设立中国戏曲博物馆
全国人大代表、“川剧声腔第一人”、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认为,在文艺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戏曲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其中394个剧种仅存260余个,部分剧种濒临灭绝。
她说,中国戏曲又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中唯一活着的“活化石”。在全世界各艺术门类中,中国戏曲多元艺术含量最为丰富,体系最为完整,衍生的剧种最多,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是全人类稀有的精神财富。“我建议紧急立项启动建设中国戏曲博物馆,将其打造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标志性建筑,以填补中国戏曲全面、系统、有效抢救保护的空缺。这样,还开辟了一条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渠道,向世界全面展示中国戏曲五千年的辉煌史。”
沈铁梅同时表示,戏曲走市场难不等于不能走市场,对于一些有市场效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走保护与市场开发相结合的道路,但不能片面强调市场开发,否则一方面会使没有市场效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人问津,最终得不到保护和走向消亡;另一方面会因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导致过度开发利用,使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变异和萎缩。(田文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