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设施建设为“名”还是为“民” |
2009-05-20 |
|
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大力提倡艰苦奋斗,坚决制止奢侈浪费。”
然而,奢侈浪费之风仍然存在诸多领域,豪华楼堂厅馆的建设是一个突出方面。正在举行全国“两会”上,九三学社中央提交了一份《刹住剧院建设奢华之风》的提案。据提案起草人闫贤良说,他们在对南方某省建设有40多个剧院的调查中发现,毫无例外地全部采取高耗能、高耗材的建筑形式,使文化设施建设投资迅速攀升。还有一些贫困地区举债或贷款建设豪华剧院,这严重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一个经济并不富裕的城市耗资10亿元,建设了近7万平方米的大剧院,用20公斤黄金铺满大幕炫耀金碧辉煌,用钢总量近1万吨,宣称堪与国家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比美。”闫贤良对此感到触目惊心。他说,目前的剧院建设均突破两万平方米,建设规模在互相攀比的过程中盲目扩大,剧场口从11米长到14米,个别剧场达到18米,远远超过一个剧场的正常使用规范。
犹为让闫贤良他们不可理解的,是许多剧院都配置了大型教管风琴设备。这种外国教堂用的乐器并不符合中国国情,动辙一两千万元。他曾经劝过一家剧院不要上这种设备,电子管风琴或现代箱式管风琴就够用了。但对方说:“不行啊,我们领导觉得教堂管风琴气派漂亮。”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与大剧场奢侈豪华相对照的,是群众文化馆、文化站资金的严重缺少,到处“要饭吃”,吃不饱,吃不好,难于有效开展活动。这样的“一边浪费,一边缺钱”,怎么能很好发展文化呢?
我以为,出现这种文化建设上的不平衡现象,有诸多原因。从认识上说,没有正确把握提高与普及的关系。文化设施建设,需要一些标志性工程。有些大城市建造一些标志性大剧院,是必要的,有利于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但从更大范围说,是要多在基础性建设上下功夫。现在,有一种偏向,就是重标志性,轻基础性,重提高,轻普及。在体育上对竞技体育多花钱,乱花钱,而对群众体育少花钱,不花钱,也是这一倾向的反映。实际上,即使是“红花”,也要“绿叶”扶。文化发展中既要注意提高,也不能忽视普及,否则,提高也会失去基础。全面加强文化建设,应当让过热的标志性热冷一点,将过冷的基础性热热起来。
从思想上说,造成文化设施建设上的这种跛脚现象,是由于重为“名”建设,轻为“民”建设。因为豪华大剧院可以成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为执政者捞取名利,而群众文化设施难于引起上级注意。然而,群众文化设施能够最广泛地为广大群众所享用,有利于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倒是应该突出这些基层文化服务机构的建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九三学社在提案中呼吁,文化设施建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实际需要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承受能力,把为名利建设的政绩观扭转到为人民建设的取向上来。这是点中穴位之言。
当然,与标志性设施建设不应“奢侈浪费”一样,基础性设施建设也要贯彻”艰苦奋斗”精神。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