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月25日是今年春季新学期开学之日,北京各个中小学校的门口再度挤满送孩子入学的家长。在他们交流的育儿经中,“学京剧”成了最新的热门话题。
新学期开学前夕,教育部宣布将于今年3月至明年7月,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10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一至九年级学生将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每个试点省、市将遴选10所小学和10所中学作为试点校,试点后将逐步在全国推开。
“让孩子学学京剧挺好的。”女儿在北京东方德才小学就读的卢姓家长说。他认为,孩子从小接触各种艺术会对她的成长有帮助。目前,他的女儿已同时在学习舞蹈和绘画。
但另一位姓张的学生家长却不赞同。她告诉记者,因为上学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孩子们在学龄前阶段就已“摄入过量”——英语、钢琴、绘画等各类兴趣班几乎占据了孩子所有的课余时间。
“我们也得陪着他们‘加班’。”这位家长难掩疲态:“他们的学习内容越丰富,我们越费心。”
学生“负担重”一直是基础教育难以回避的话题。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体系内,学校和家长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帮孩子提高成绩,增强竞争力,其中最直接和有效的办法就是加课、补课。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针对京剧入课是否会增加学生负担的这种担忧,教育部的回应是,京剧课不会增加音乐课学时,而是纳入原有的音乐课程之中。有关负责人还强调,此举是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进入课堂是件好事,但不应只有京剧。”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说:“将传统教育纳入正规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与中国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应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把各地标志性的文化遗产找出来,再由专家选择进入课堂。这样,各地的文化精品就可以通过主流教育的途径传承下去。”
教育部主管京剧进课堂工作的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京剧作为国粹入选无可厚非,试点不会扩展到其他戏种。试点京剧教育不是为了把学生变成票友,不能看作是特长教育。
在此次试点推出前,北京的黑芝麻胡同小学已开设京剧课近两年。校长杜军说,学校曾对120名上过京剧课的学生进行无记名调查,课后仍对京剧没兴趣的学生只有1至2人;大多数学生表示,他们可能不会去买票听戏,但很喜欢类似课程;还有30至40人表示,他们因这门课而喜欢上了京剧。
在15首唱段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等经典“样板戏”京剧唱段都有入选。虽然不少家长对这些产生于特殊年代的“样板戏”怀有感情,但对孩子能否理解持怀疑态度。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国家京剧院院长吴江参与了中小学京剧课教材的编写工作。他表示,15首唱段是在广泛征求中小学教师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遴选出来的,代表了京剧艺术的主要特点。
吴江强调,孩子们能否了解并喜爱京剧的关键是教师。为此,教育部将于今年3月专门组织开展试点学校音乐教师培训工作。
北京市教委体美处副处长王军表示,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民族文化艺术鉴赏能力降低问题。京剧课教师不能简单教授演唱技巧,而应将曲目背后的故事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赵景勃表示,现在很多国家都把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纳入基础教育中,这种试点应该倡导和支持。
相关链接
京剧进课堂是“推广”并非“要求”
针对近日社会各界对中小学音乐试点开设京剧教学的热议,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2月25日表示,从今年3月到明年7月进行的是中小学京剧课试点,不是全面、全国的大面积推广,此“推广”不是“要求”。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姜沛民说:“我国在中小学试行‘京剧进课堂’,是弘扬民族精神很重要的一项举措。我们对整个改革的方向应当肯定,加强这方面的工作非常有意义。”
据他介绍,小学音乐新课标已明确提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现实生活的民族音乐作品也应纳入音乐课程中。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还有媒体将此次京剧进课堂试点与去年秋季开学校园推广集体舞相提并论。王旭明说,就像校园集体舞有七套舞蹈进行推广一样,很多学校把推广和要求等同起来,实际上两者含义完全不同。
王旭明说,试点工作一定有一个原则,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原则。姜沛民也表示,试点过程中大家有什么建议,教育部门都可以听取。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