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2007年体育运
图片1 图为罗格与陈至立共举火炬。 4月26
·年鉴目录——十七大·政党
·年鉴目录——法院·检察·国防外交
·年鉴目录——人口·民族·宗教·劳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网络让“年味”浓了还是淡了?
2009-05-20
  新华网报道 (作者:赵仁伟)网购年货、网上拜年、网上春晚……在春节这个中国最传统的节日里,互联网以其“无孔不入”和“无所不能”的巨大能量,大大方便和丰富了人们的节日生活,为传统的“年味”增添了更多现代气息。

  不过,专家提醒,“网上春节”只是“地上春节”的一种延伸和补充,真正的“年味”还得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热气腾腾的饺子、与家人团聚的温情中去体验。

  “网上春节”别有风味

  “在澳大利亚工作的儿子通过网络视频给我拜年啦,我能看到他,他能看到我,就跟在眼前一个样儿。”今年春节,家住北京回龙观的孙自陶女士很开心,因为家里的电脑前不久装上了网络视频,大年三十,她和相隔万里的儿子在网上“面对面”聊了好久。

  随着互联网普及,人们的生活和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春节也有了更多的现代气息。记者了解到,今年的“网上春节”格外热闹红火。新华网、新浪网、人民网等门户网站都开设了春节专题,各地政府官员也通过网络给网民拜年。在各类网上虚拟社区里,人们可以看到关于春节的典故以及具有各种创意的电子春联和年画,还能“尝”到“电子饺子”“电子烤猪”等,还可以参与网上逛庙会、网上放鞭炮、网上猜灯谜等活动。一些网友还把自己家乡的过年习俗拍摄下来,放到网上播客里供大家欣赏。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家住济南环绿山庄的陶女士告诉记者:“没想到网上春晚那么精彩,仅新浪网的播客春晚中,就有‘搞笑春晚’‘动漫春晚’‘美女帅哥原创春晚’和‘音乐春晚’等多个栏目,内容轻松有趣,非常过瘾。各地卫视的春晚也都能通过网络看到。”

  网络让“年味”浓了还是淡了

  网络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人。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据,到2007年底,全国92%的乡镇已经开通宽带。

  那么,精彩纷呈的“网上春节”,到底是让“年味”更浓了还是更淡了?许多网民表示,网络在交流的便利和信息的丰富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家通过MSN、QQ、网络视频互相拜年,既节约又方便。同时,网上关于春节的大量信息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春节,营造出浓浓的节日气氛。

  不过,也有人对“网上春节”持谨慎态度。29岁的苏丹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这个春节他选择回到天津老家过年。苏丹告诉记者:“坦白地说,我回到家里就不上网了,平时上网实在上够了,跟父母一起在客厅看电视、说说话多好呀。在网上过春节比较适合一个人的时候,跟真正的过年完全是两个味儿。”

  当导游的王玉华说,网络虽然方便,但还是挨家挨户拜年显得更亲切,因为大家平时没有时间走动,过年见面联络感情还是很有必要的。《西游记》里猪八戒不是说过吗,“三年不上门,是亲也不亲”。
tujian.org


  “网上春节”不能代替“地上春节”

  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表示,网络世界突破了现实中的地域界限,弥补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缺憾,给大家的节日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随着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会越来越高,“网上春节”的内容也会更加精彩、热闹。

  “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不管多么精彩,‘网上春节’都只是‘地上春节’的延伸和补充,绝不能代替‘地上春节’。”王忠武说:“春节最重要的是亲人团聚,而网络交流毕竟是一种虚拟交流,尽管快捷、方便,但不可能达到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效果。实际上,网络交流对现实的人际交往是有负面作用的,会让人际关系更加淡漠。更有甚者,一些年轻人在春节假期里沉迷网络游戏,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专家建议,不少人平常就整天泡在网上,到了节期,应该减少上网时间,尽可能地与家人见面,多与朋友走动走动。

  

     相关链接
    ·迎接奥运年主题活动在京举行
    ·香港市民举办倒数活动迎接2008年
    ·香港市民对2008年前景乐观
    ·人民时评:让我们共同祝愿2008,好运中国!
    ·《欧洲时报》:2008因北京奥运而精彩
    ·胡锦涛发表新年贺词
    ·2007年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回顾
    ·2007抹不去的记忆
    ·新时代的画派走向何方?
    ·市场急需“文艺管家”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