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2007年体育运
图片1 图为罗格与陈至立共举火炬。 4月26
·年鉴目录——十七大·政党
·年鉴目录——法院·检察·国防外交
·年鉴目录——人口·民族·宗教·劳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文化产业的2008
2009-05-20
  今年,2008年,是中国的奥运年,在全世界目光的关注下,这一年也可谓中国的大喜之年。当然,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大喜之年。

  回首2007,展望2008,为了记忆,为了见证,为了沉思,为了前瞻,文化产业编辑部的全体同仁为读者策划和撰写了“映象2007”,推出了“2007文化产业年度十大人物”等,构成了“新年特刊”。

  作为一份从事文化产业新闻报道的专业媒体,我们不揣浅陋,尽可能以第三方立场、经济学视角,关注和报道文化产业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尽可能从我国整体文化建设的实际,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态势,来分析和判断我国文化产业的基本趋向,并在此背景下,进一步认识和分析各文化产业门类的市场主体和产业链建设的状况,从而为读者提供翔实而丰富、理性而中肯的新闻资料。

  为此,面对2008,面对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予关注: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保证和首要前提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为我国今后的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十七大报告中有关文化产业的一些论述前所未有,其中有关“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的要求,以及“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提出,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都是第一次,引起了文化产业界各方人士的强烈共鸣,而这一切必将为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既然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强调,那么在思想观念层面上,我们应认识到,在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下,必须遵循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规律,充分认识文化产品的经济属性。在一定意义上讲,只有充分认识和把握文化产品的经济属性,才能实现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最大化,才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价值体系的建设提供一种有效的实现方式。这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的内在要求。为此,面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仍是一个需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的问题。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百姓,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必须积极推进文化创新,“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从而“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此,应从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发展大格局的角度,进一步认识文化竞争力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崛起的价值和地位,方能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方能体悟30年改革开放对于当下和未来中国发展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充分认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性,加快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如何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大力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有必要从“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以及调整产业结构、转变我国贸易增长方式、促进文化企业升级转型等层面上,进一步认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性。

  应该看到,目前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传统的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贸易,正逐渐转向知识、智力或资本密集型的新兴服务贸易。作为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我国文化产业,目前的弱势地位和软弱的竞争力,难以形成和发挥同我国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相匹配的文化影响力,这不仅不利于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理解与认同,也不利于我国国际贸易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因此,如何从调整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角度,来认识文化产品出口的价值和地位,从而让整个业界乃至社会认识到,文化产品的出口不仅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有助于强化世界不同民族国家和不同地区的人民增强对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理解与认同,有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实现方式,往往是通过企业的竞争力来实现的。为了加快提升我国文化企业的竞争力,有必要继续扩大开放,吸引各种资金,通过诸如产品外包、外资参股、风险投资、人才引进等多种形式参与文化产品开发与制作。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应积极制定不同层级不同门类的文化贸易政策,为文化企业赴境外参加各类行业专业展会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这是目前改变我国文化贸易巨大逆差最为有效的手段和办法。为此,我们应当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强做大市场主体。通过企业运作的方式,扩大文化产品的出口贸易,搭建国际化的营销网络和平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扩展和丰富对外文化交流的载体和形式。

  基于上述认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问题,已然是2008年政府和企业应予着力解决的一个突出矛盾。

  合理的税负结构和征收方式,是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的基本条件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文化产业还比较弱小,应从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一个基本国情来认识和把握文化产业的发展,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历史进程中来认识和把握市场主体的建设。我们应充分认识,目前我国实行的财税政策还是1994年制定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状况已发生巨大变化,因此,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财税政策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营环境,是今年文化产业界值得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文化产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和培育,不仅门类众多,而且市场细分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甚至同一产业门类内也有不同的产品形态。这是文化产业固有的规律之一。因为凡是成熟的文化产业门类其产业链都比较长,因此不应该用一个纳税模式去征收。目前的过高税负和不够合理的税制结构,不仅不利于仍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不利于国家税源的稳定增长。事实上,造成所得税在整个文化产业应缴比例过低的原因,固然有文化企业不够强大的因素,但也受税制结构不合理的影响。还有,偏高的进口税率对一些需要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或进口产品的文化企业来说,也是一个难题。总之,合理的税负设计,无疑是本年度内需要政府加以解决的一个突出矛盾。

  正确认识和把握区域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关系,是实现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仅要求企业家,更要求地方政府准确把握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制定符合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要求的文化产业规划,不可违背经济规律或艺术规律,人为地制造各种园区或基地,从而导致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空壳化、同质化倾向。更有甚者,有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出于所谓的业绩和宣传的需要,盲目上马不切实际的文化产业项目,盲目开发不切实际的文化产品,从而导致人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化的发展是有自己独特规律的,不能像搞政治运动和发展制造业一样发展文化产业。任何产业的发展必须遵循这样一个基本规律,那就是通过做优做强市场主体,开发原创产品,培育和建设完善的产业链条。对此,我们必须理性地指出,2007年有关文化产业园区、展会、动漫基地等过多的状况值得警惕。

  文化企业上市将是2008年一个热点话题

  2007年12月21日,辽宁出版传媒(601999)A股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整体上市的新闻出版企业,上市当日市值暴涨329.5%,达到109.8亿元。

  辽宁出版传媒A股上市,打破了只有经营性资产没有核心采编业务参与的文化企业融资模式,在投融资体制上为其他文化产业门类开辟了新的渠道。不仅丰富了股市的文化板块,同时也为股票市场的炒作注入了新的题材和概念。

  作为一个信号,辽宁出版传媒A股上市,在资本层面上为大量“积弱积贫”的中小文化企业做强做大市场主体,提供了追赶的目标。更为重要的是辽宁出版传媒A股上市,是党的十七大之后,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新的实践,其示范价值和社会影响必将在未来的实践中得到更大的延伸。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因此,可以预期文化企业上市将是2008年的一大热点。

  

     相关链接
    ·迎接奥运年主题活动在京举行
    ·香港市民举办倒数活动迎接2008年
    ·香港市民对2008年前景乐观
    ·人民时评:让我们共同祝愿2008,好运中国!
    ·《欧洲时报》:2008因北京奥运而精彩
    ·胡锦涛发表新年贺词
    ·2007年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回顾
    ·2007抹不去的记忆
    ·新时代的画派走向何方?
    ·市场急需“文艺管家”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