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春节文化产业链让春节文化走向世界 |
2009-05-20 |
|
在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春节文化作为中国的一个集优秀传统文化之大成的节日文化品牌,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在2008这样一个特殊的“奥运年”,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新年,其世界性影响已不仅限于华人圈,在文化部主推的“春节品牌”活动中,在世界各地华人华侨或自发或由当地政府鼓励推动的迎新春庆祝活动里,热热闹闹的“中国年”和它所代表的中华文化成为世界瞩目的一个焦点。如何整合资源、形成品牌,把中国的优秀文化通过春节文化品牌这个载体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文化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丁伟于日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谈了他对如何构建春节文化产业链 ,让春节文化走向世界的看法。
“老”节日 “新”载体
——春节能够走向世界
丁伟指出,对外文化交流有诸多要素,载体是一个重要方面。有了一个有效的载体,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对外文化交流的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如广播、电视、报刊、因特网等,春节这一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中华文化特色的节日,作为新的意义上的对外交流载体具有其独特优势:
广泛的基础:首先,世界各地分布着六千余万华人,尤其在东南亚及北美、西欧较为集中,并已经或逐步形成重要的社会力量。华人尽管身份、立场各异,庆祝春节这一精神需求却是共同的,这是春节形成声势的社会基础。其次,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春节越来越吸引外国人的关注。可以预见,将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以不同形式和程度参与中国春节活动,未来的春节可能成为华人、我外交机构、留学人员、我各种外派机构为主体,众多外国人和机构参与的大型文化节庆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丰富的内涵及吸引力:作为节日,春节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形式,热烈、喜庆的气氛,因而可以对公众产生广泛的吸引力。一种节日文化的形成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具有如此历史、文化特色及广泛民众参与的节日,在世界上屈指可数(如圣诞节、狂欢节等),而我们的春节可以演变成这样一个国际性的节日。
春节作为传播载体形式自然、易成规模:春节庆祝本身就可以包含几乎各种文化艺术活动、集会及新闻媒体的参与。无政治色彩和宣传痕迹,易于为最广大的公众接受和参与,容易造成社会反响。与其他刻意举办的各类文化节宣传活动相比,基础更好、形式更加自然、项目需求量更大、集资渠道更广,因而更容易形成声势和影响。
形成品牌 打造产业链
——春节如何走向世界
丁伟说,有意识地把春节营造成一个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和形象的载体,应该说现在已经具备条件。我们可以在现有对外文化交流形式的基础上,将春节作为一个独特的时机予以策划安排,除了配合国事活动、节日(如国庆节等)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外,可以有计划地把各种文化活动适当地向春节集中,借助各国举办多种庆祝活动的需要和舞台,相对集中地在春节前后在一些国家形成具有规模的中国文化活动,使各国的春节庆祝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水平更高,气氛更加热烈,影响更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丁伟指出,文化部正在世界各国推介的“春节品牌”系列活动,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已经初步达到了集中资源、形成合力的品牌效果。“春节品牌”活动今后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把官方组织、民间活动和文化产业“走出去”更好结合的发展思路,特别是中国的文化产业、文化企业在其中大有可为。
丁伟指出,尊老爱幼、家庭和谐、亲人团聚等中华民族传统价值和文化观念在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中的回归,需要有载体、有内容去支撑。随着春节影响的逐渐扩大,各种代表春节文化的产品如生肖系列、焰火爆竹、服装、饮食、贺卡、晚会等应该形成类似圣诞节和情人节那样的春节文化产业链。文化产业的“走出去”与春节文化在世界扩大影响的进程应该是相辅相成、齐头并进的。大力发展文化贸易,让中国的文化产业能真正“走出去”,需要有新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文化交流理念——“文化如水”“文化是桥梁”“文化是沟通心灵的窗口”。中国要和世界各国相互了解、借鉴、学习,坚持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用文化沟通人心,努力营造“和而不同”的世界文化理想氛围。文化贸易、文化产业要真正“走出去”做大做强,需要有自主创新的品牌、能力和产品,要有能力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优秀的文化产品,要加强文化产业中介机构的建设,形成以我为主的市场主体、强势的优质品牌、好的服务中介有机结合的产业格局,推动春节文化等民族的优秀的文化品牌、文化理念更好地走向世界大舞台。( 来源: www.ccdy.cn 作者:卢毅然 )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