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2007年体育运
图片1 图为罗格与陈至立共举火炬。 4月26
·年鉴目录——十七大·政党
·年鉴目录——法院·检察·国防外交
·年鉴目录——人口·民族·宗教·劳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传统节日,激活民族记忆
2009-05-20
  1月22日,由文化部社会文化司(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中国传统节日图片展”在文化部办公楼一层大厅展出,该展以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节日为基本范围,由近90张精美图片和7000字的说明文字组成54块展板,以传统屏风的新颖形式展出,介绍了春节、端午节、泼水节、雪顿节等等中国传统节日。此次展览将持续40天。

  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不断延展、生息繁衍所不可替代的生存经验,是其对自身进行臧否评判、确定未来方向的宝贵依据。传统节日所包纳承载的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有着一份独特的价值。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正式将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使蕴涵于传统节日文化中的民族记忆与人生佳兴重新被激活。

  正是这些传统节日,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情怀,显现出厚重的传统底色,也成为穿越古今、沟通心灵的重要桥梁,那些平日无法诉说的亲情、友情、师生情等等,都在这些日子里得到激荡和交融。譬如有着“灯节”之称的元宵节,在节日期间悬挂各式彩灯,热闹非凡。就灯而言,在民间文化中也蕴含着诸多吉祥绵长的美好寓意。“灯”与“丁”谐音,每逢百姓家中生了男孩,便会在门口挂上一盏灯,以庆“添丁”之喜;又因“灯”与“登”音同,于官宦人家往往以灯作为佳礼馈赠,取官途高升之意。仅此一例,便可窥见历久沉淀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至情至性的人生感怀,闪耀着体博思精的文化光华。时至今日,禁放的不仅是细细碎碎的爆竹,忘却的也不仅是和对赋联的情致,失落的是钩沉记忆、触感心绪、涤荡灵符的文化种子。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生命是一段不断赶超的漫长旅途,更是一种且行且惜的至远情怀。当传统节日只剩下一些文化碎片,甚至被消费时代的种种观念肆意篡改和替代之时,重塑传统节日文化便成为复燃民族文化记忆的及时之举。遵此节特定之仪,行此日应尽之礼,享此时独有之食,畅此期尽情之乐。将点点滴滴体贴生命的温润记忆寄托于斯,封存于斯,默默滋养着民族根部的文化血脉。

  中国的传统节日,通常与节气时令紧密关联,并包含着人们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祭祀、祈祷、纪念、娱乐等习俗活动而成为一种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多数的民间艺术形式是这些习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传统节日便成为一定的文化类型和艺术行为所赖以生存的基本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重塑就是要从人们的意识形态上激活一整套文化传承的手段和方式,以及使其得以延续长存的内在心理。只有当传统节日文化的社会需求存在,文化信仰的仪式存在的时候,相应的各类民间艺术形式才能够存活和承续下去,创造这些宝贵艺术的民间技艺和文化记忆才能够“活着”传承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此次展览的举办,也是为了让人们更直观地领略到一种具有传统意味的生活方式,重新燃起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守护热情。正如田青先生为此次展览所撰写的对联中所道:“长空吐瑞九万里风鹏正举,大地回春五千年文明永传。”既颂扬了我中华五千年文化有其汩汩相承的传统,也表明了保护举措环环相扣,成果颇丰,文化繁荣的高潮,指日可待。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迎接奥运年主题活动在京举行
    ·香港市民举办倒数活动迎接2008年
    ·香港市民对2008年前景乐观
    ·人民时评:让我们共同祝愿2008,好运中国!
    ·《欧洲时报》:2008因北京奥运而精彩
    ·胡锦涛发表新年贺词
    ·2007年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回顾
    ·2007抹不去的记忆
    ·新时代的画派走向何方?
    ·市场急需“文艺管家”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