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月11日,天津市“狗不理”集团有限公司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了“go believe”英文商标。“洋名”公布后引发争议,有人认为很有创意,有人则认为丧失了原本的文化含义。(1月16日 《人民日报》)
这是什么创意,这是让人笑掉大牙的中国式英语,让自己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让外国人更不明白其真意思,这样的洋名与其说是洋,倒不如太土,土的掉渣,土的没有一点新意,更没有反应出中国文化的内涵。中国京剧的英文名“Jingju”是中国的特征,这对京剧的国际传播有好处也有影响,可有人偏要改译成“Peking Opera”。这让外国人认为中国京剧就是北京表演的 “茶花女”、“卡门”或“图兰朵”等西洋歌剧。
前一阵子在首届中华龙文化兰州论坛上,主办方提出应将中华龙的英文译名“dragon”改为“loong”,理由是西方的“dragon”主要代表邪恶与祸祟。其实在外国眼里“dragon”就是中国龙,并非什么邪恶与祸祟,这样认为也是好事者的国人认为。
日本的“歌舞伎”,日文发音是“Ka-bu-ki”,英文是“Kabuki”,它绝不叫“东京歌剧”(“Tokoyo Opera”)。如说“Kabuki”,外国人就知道这是日本文化。这样的例子也不少,日本的语言表演艺术“漫才”,英译为“Mannzai”。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可为何我们自己起个洋名还要这么“洋”,洋的自己人都找不到北,那么洋人还能找到北,即使起的洋名有那洋味,可没有原汁原味,这样的洋是不顾及国情的洋,也是没有考虑中国文化的洋。我们起洋名,还不是想借此宣传自己,推销自己。如果起的名都让人不理解,如何去推销,如何去宣传,这样的洋名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洋,是国人的一种崇洋媚外心态,不是保护中国的国粹的理由。
你看看这样的洋名,全聚德、吴裕泰、同仁堂、瑞蚨祥、荣宝斋、王致和6家北京老字号都有了新“洋名”。其中,全聚德译为“Quanjude Peking Roast Duck—Since 1864 ”,同仁堂译成“Tongrentang Chinese Medicine—Since 1669”。这能说明了什么,这是产品介绍,还是名称。名称要简单明了,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什么?而不是让人看了半天不知其味。名称就是名称,名称之下可做简短明了的介绍,这样真译下来还差不多。
我们看看国外的奔驰、雀巢……比比皆是,这些都是直译,并没有说明车是什么样的车,咖啡是什么味道的咖啡。只是一个品牌的标志,更是一个名称的象征。
我们自己不是缺乏翻译的人才,也不是没有能力。其实对于名称,就要看情况而定,不要一味的去意译,如意译出的名称少了自己的品牌和味道,还不如不译,不如自己的直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于我们自己的各种特色名称,我们还是多些中国化,少些外国化;多些文化味,少些洋味。让全世界人都能理解中国的名称,也能认识自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