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去年年初教育部决定在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10省市中小学试行“京剧进课堂”以来,各种不同的意见争论不休。赞成者认为,京剧进课堂将我们的“国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是一项战略举措,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有利于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是贯彻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反对者则认为,京剧是过时的艺术,作为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和保护是必须的,开展普及教育似无必要,京剧屡振而不兴,如今要“从娃娃抓起”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特别是初选曲目中样板戏过多,对此,他们大多不以为然。
由此,我联想到近年来一系列文化现象,诸如:国家连续多年举行公祭黄帝陵、炎帝陵、大禹陵、孔子等重大典礼,民间的寻根祭祖、修复宗祠、续修家谱等活动方兴未艾;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开设国学院,培养国学人才,促使国学研究和普及持续升温;易中天、于丹等通过电视媒体讲解传统经典受到热烈欢迎,带动了经典古籍如《论语》、《老子》、《庄子》等的热销;季羡林在世纪之交撰文提出东西方文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21世纪是东方文化亦即中华文化的世纪;短短几年内,孔子学院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达300多所,全球兴起学习汉语的热潮。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些现象虽然也都不无争议,但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文化在经历了上个世纪东西方文化的激烈冲撞、吸收、融合乃至深刻反思之后,正在自觉地、悄然地、理性地回归传统。
然而,回归传统,有人不禁要问:这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这里有两个根本前提必须明了:
其一,回归传统,不是简单的历史轮回,也不是逻辑意义上的否定之否定,而是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走向复兴,这个东方巨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既面向世界,也珍视传统。这就是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文化自觉”。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我们纪念“五四”,既要看到先驱们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推翻传统的积极意义,也要深刻反思否定传统所带来的不利影响。20世纪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急遽变革的时代,古老的中华民族由积贫积弱走向自立自强,由闭关锁国走向对外开放,由战争与动荡走向和平与发展。我们充分肯定西方文化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进步文化在中国百年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但与此同时,不能不看到、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传统文化遭受了从来没有过的冲击和戕害。上个世纪的三大文化运动(社会变革)值得认真总结:如果说“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和“全盘西化”具有进步意义的话,那么“文化大革命”则是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一场大灾难、大破坏、大损害。而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特别是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当然是举世瞩目、不可否认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外来文化大潮涌入的时候,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一些西方腐朽落后的文化也不免裹挟而来,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构成了严重的冲击,对我们的国民特别是青少年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今天的回归传统,是十分及时的,也是完全必要的。同时还应当与对外开放、借鉴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使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其二,回归传统,不是盲目地妄自尊大,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因为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无论是解决当今世界的问题还是本国的问题,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今天,人类反思进入工业文明以来的利弊得失,发现在西方文化主导下的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既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也给人类及其生存的地球带来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物种灭绝、生产过剩、金融危机、军备竞赛(生化武器、核武器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未来和生存。而以中华文化为代表的古老的东方智慧却蕴含着丰富的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各种矛盾的方法和哲理。譬如,我国政府近年提出的对内建设和谐社会,对外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就是利用传统文化解决现实问题的典型例证。
“京剧进课堂”就应当置于这样的大背景下来认识。既然回归传统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那么“京剧进课堂”就不仅局限于中小学,大学生们应当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于是,晏亚仙的《京剧艺术通稿》应运而生。晏亚仙和我是相识多年的忘年交。他长期在文化部门工作,对文化理论和文艺创作都有很深的造诣,著述颇丰。10多年前,他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但思想和笔头一直没有休息。
虽然我对京剧和其他戏曲艺术也有爱好,但充其量是个不入流的“票友”,但可以肯定,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系统的介绍京剧艺术的专著,因为它属于行家里手厚积薄发之作。因此,我乐于向大学生乃至全社会的京剧爱好者推荐。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