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文化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7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年轻观众追捧古老昆曲
2009-07-08
  (来源:文化传播网)当昆剧《1699·桃花扇》在苏州独塾湖影剧院的演出谢幕时,中国银行常熟分行的马敬娟和丁菊梅激动地簇拥到台前,望着舞台上与她们年龄一般大小的演员,兴奋地直跺脚。这两位“80后”一度是周杰伦的“粉丝”,如今却狂热地迷恋上了昆曲,为了一睹《桃花扇》,她们专程从常熟赶到苏州。“我是从看了《牡丹亭》之后开始迷上昆曲的,它的锦衣霓裳、身段唱腔都让我有种莫名的喜欢。”1986年出生的丁菊梅评价起昆曲来颇为老到。

  在有着“苏州鸟巢”之称的科技文化艺术中心,31岁的“昆虫”陆中强早早就来到剧场外守候。一见到昆剧节组委会的小周,陆中强的眼睛顿时眯成月牙形。在上海从事运输管理工作的陆中强是个昆剧迷,为了在昆剧节上饱览昆剧,他专程请假从上海赶到苏州,一个人“潜伏”在附近的宾馆,天天辗转各大剧院。自从跟小周熟络后,陆中强用那标志性的笑眼“劫获”了不少免费票。

  这是记者在第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上捕捉到的部分镜头。6月18日,第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在苏州开幕,在为期8天的节会上,《牡丹亭》、《长生殿》、《西厢记》、《桃花扇》等经典名剧轮番上演,数万名海内外观众沉醉于昆曲艺术营造的古典情思中。上海昆剧院的《长生殿》以其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的气质和风范征服着观众,北方昆曲剧院的《西厢记》凭借美轮美奂、如诗如画的意境俘获了不少年轻人的心。记者在演出现场看到,台上不再是迟暮的美人,台下也不再是迟暮的观众,剧场内多是黑头发在涌动。有不少追随者是慕名远道而来的,许多人装扮入时,手持时尚小巧的相机和摄录机入场,一些人则将手机拍摄到的精美画面定格为自己的屏保。这些黑头发的演员和黑头发的观众,是怎样被昆曲彻底征服的?他们又有着怎样的昆曲情缘?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现就职于北京某公司的戴璐璐是个年轻可爱的女孩,她自小对艺术情有独钟,对中国古典文学也是喜爱有加,昆曲正好契合了她的这些爱好。那些优美的唱词、唱腔和动人的爱情故事深深打动了戴璐璐,她开始追随昆曲,为了看演出,这次专程从北京赶到苏州。

  从香港赶来的邓砚文是位不折不扣的“追昆族”,也是苏州昆剧院演员王芳的“超级粉丝”。邓砚文在香港从事法律工作,5岁起就看粤剧,是个戏迷,但她未曾料到,有一天会“百戏看遍,独钟昆曲”,而这个突变竟是因为王芳。2007年8月,全国昆剧院团在香港汇演,王芳演出的《白兔记·养子》,使邓砚文无可救药地迷上了昆曲。她不仅与王芳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还主动为其建立了一个名为“芳流”的个人网站。

  部分青年学子“追昆族”的涌现,也成为此次昆剧节上的一道动人风景。李雨珊和陈喆都是苏州大学东吴剧社的成员,两人一个爱好服装设计,一个擅长舞台设计,他们希望通过此次观摩,提升自己在戏剧方面的美学修养。南京大学法学院学生李海强被同学戏称为“昆曲传教士”,他除了追随江苏省昆剧院看戏、学戏外,还创立了南大京昆社团。加拿大留学生石峻山因爱上昆曲留在了中国,到江苏省昆剧院做了一名对外演出经理,承担了剧院大量剧目的翻译工作,此次参加昆剧节的《1699·桃花扇》,其英文版本就是石峻山翻译的。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拜倒在昆曲“石榴裙”下的除了普通观众外,还有时尚界的明星。在昆剧节期间,昆曲巾生泰斗汪世瑜与歌坛偶像“小帅虎”的“跨界结缘”令昆剧界喜添新丁。昔日“小虎队”里的陈志朋热衷于传统戏曲,对“百戏之祖”的昆曲更是仰慕有加。今年5月,陈志朋在杭州做节目,得知昆剧界“巾生魁首”汪世瑜在杭州登台演出《牡丹亭》,便主动联络,表达了拜师心愿。汪世瑜被陈志朋的诚意所打动,破例跨界收下这个明星徒弟。在此次昆剧节上,师徒二人举行了传统的拜师叩首礼,古老昆曲与流行音乐的“跨界联姻”成就了一段佳话。

  针对昆曲越来越受年轻人追捧这一现象,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教授郑培凯说,昆曲深厚的文化底蕴、优雅精致的舞台样式越来越契合时尚精英人士的审美需求,使得有机会接触昆曲的人情不自禁地爱上她,一传十、十传百,对昆曲的喜爱便逐渐开始在年轻人中复兴。自从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应该更加珍视她。

  “最古老的戏曲迎来了最年轻的观众。”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叶长海说,一般情况下,戏剧的危机程度同剧种的年龄成正比,哪个剧种年龄大,它的危机就重,观众就少就老。昆曲是最古老的剧种,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昆曲的观众顶多一两成,且都是白发人,当时有人断言,昆曲20年后必死无疑,但是20年过去了,昆曲的观众反倒成了最年轻的,这是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苏州大学教授周秦总结说:“上世纪末昆剧演出时,台上的演员比台下的观众多,台下的观众有两种:一种是头发花白的;一种是头发掉光的。如今,昆曲的生态环境和土壤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台下的观众远比演员多得多,同时还增加了两种:一种是黑头发的,一种是黄头发的。昆曲观众的年龄层次降低了,文化程度却提高了,关注昆剧的人群正日益年轻化和国际化。”

  (作者:赵凤兰)

  编辑/芸菲

     相关链接
    ·江苏推出“文化暖心”公益演出季
    ·迎接奥运年主题活动在京举行
    ·香港市民举办倒数活动迎接2008年
    ·香港市民对2008年前景乐观
    ·人民时评:让我们共同祝愿2008,好运中国!
    ·《欧洲时报》:2008因北京奥运而精彩
    ·胡锦涛发表新年贺词
    ·2007年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回顾
    ·2007抹不去的记忆
    ·新时代的画派走向何方?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