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平市以新机制开辟农村文化阵地 |
2009-07-08 |
|
在山西省高平市,市有文化活动中心,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户有文化大户。如今走进高平,晚上都有农民在文体活动中心、文化大院吹拉弹唱、看书、学习、娱乐,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丰富和升华。高平市通过建立健全市、乡、村、户四级联创的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创新文化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全市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高平市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的故里,传统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坚持不懈地实施农村文化创建工程,把农村文化建设看作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农村政治文明的“导航灯”、农村社会和谐的“粘合剂”。为了建设好农村文化阵地,高平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完善思路,着力建立文化建设的新机制。
高平市在新农村文化创建过程中,加强实绩考核和目标管理,制定量化考核指标,严格考核奖惩,把“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市、乡、村都建立健全了文化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了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确保了文化建设有人管、管得好。在推动文化建设由“短期行为”向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的转变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文化惠民政策、低保政策,制定了一系列文化创建工程的补助政策和文化低保政策。对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建设、新农村文化示范村、达标村建设都制定了具体的补助政策,对人民剧团、上党梆子剧团等实行按演出场次进行补助的政策;对建国以来从未唱过戏的104个行政村和重点老区村实行“百姓看戏,政府买单”政策,坚持每年免费送戏一台,每场演出均由市财政全额补助的文化低保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高平市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各企业、各社会组织参与、支持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文化建设由单纯的“部门行为”转变成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行为”,形成了以文化部门和乡镇为主力、以社会力量参与为主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明确了以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以阵地建设为重点,以创建活动为载体,以队伍建设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保障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思路。
为打造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平台,3年多来,高平市共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2亿元,一批大型文化设施项目得以实施,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得到加强。市级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先后投资9000万元,建成了山西省首家县级体育中心,包括体育场、地下停车场、文化活动广场等工程。乡村文化阵地建设方面,每年都提出建设5个乡镇文化站和100个新农村文化建设示范达标村的目标。目前,已经累计完成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乡镇文化站10个,3个正在建设。
为保证文化人才队伍的稳定,高平市根据文化市场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先后制定和完善了市乡村三级文化管理的各项规章和制度,层层完善了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做到了有机构、有队伍、有场地、有经费,为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日前,市里又出台了公开选拔文化副乡(镇)长工作方案,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公开选拔16名年龄在28周岁以下的文化副乡镇长,进一步充实乡镇文化管理力量,提高文化管理水平。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目前,全市的民间演出团队(八音会)达186支,民营剧团7家,少儿艺术培训学校8所,老年艺术团3家,农民管乐队2支,女子锣鼓队2支,男子威风锣鼓队3支,民间秧歌队12支,从事业余文化演出的人数近7000人。
通过机制创新,高平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高平市委书记谢克敏认为,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与全市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内容、创新机制,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抓好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就不是一句空话。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