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冶金消息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7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我国摸底未来20年矿产家底 已圈定25种急缺矿产
2009-07-30
中外铁矿石价格谈判正酣之际,我国政府已经着手对矿产资源家底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调查,对外依存度较高的铁矿、铜矿等极缺重要矿产均被列入其中。
国土资源部近日下发《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总体实施方案》(下称“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决定开展对25种矿产的资源潜力评价。具体目标涉及预测今后20年重要矿产资源的探明趋势、开发产能增长趋势以及矿产资源开发基地的战略布局。
“这次主要是摸清我国矿产资源的家底,扩大资源储量,为以后进一步的勘查工作提供便利。此外,更重要的是缓解我国的资源瓶颈,为国家制定矿产资源战略与国民经济中长期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国土部咨询研究中心研究员严铁雄表示。
圈定25种急缺矿产
根据上述实施方案,此次评价工作将由省级率先开展重要矿产资源总量预测,然后由国土部负责汇总全国单矿种总量预测,此后进行单矿种资源量估算,来基本摸清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及其空间分布。
国土部部长徐绍史近日在河南考察时表示,我国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中期,资源约束将会长期存在,今后10年或20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对资源的需求呈刚性、持续上升的趋势不会变。
涉及到具体的矿种选择,上述实施方案透露,“根据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首先考虑国家急缺和重要的25种矿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次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始自2006年,当年该项目作为国土部“十一五”工作重点列入了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而在2007年国土部组建了领导小组直接领导此项工作。据悉,国土部部长徐绍史亲自担任该领导小组的组长。
此前,我国除了油气及煤炭资源已经进行了三轮系统、完整的区域评价工作以外,其他重要矿产资源虽然已经开展了两轮成矿区划工作。但是,从预测矿种、覆盖面积、方法技术应用等方面都不够系统完整,带有一定局限性。
严铁雄认为,现在这次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更科学,更系统,涉及到的矿种多、范围大、程度深。
“找更大规模的铁矿”
由于铁矿石价格谈判尚未结束,国土部此时开展的矿产摸底工作便有了另外的意味。
“这项工作与铁矿石价格谈判不能说直接有关,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主要是要弄清楚资源到底有没有的问题,但也会为谈判提供一些基础性的参考资料。”另有知情人士透露。
铁矿石生产巨头力拓,近日与新日铁率先达成2009年度铁矿石价格协议:粉矿在2008年度基础上下降32.95%,块矿在2008年度基础上下降44.47%。随后,以往与新日铁“抱团”谈判的韩国浦项制铁宣布,接受该首发价。
但我国方面坚持要求铁矿石价格回到2007年水平上,即巴西铁矿石应至少降价40%,澳大利亚铁矿石则至少应降价45%。 tujian.org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我国已经探明的铁矿保有量不少,但有的因为地理位置不好,或者规模小形不成规模化生产,才导致国内产量供不应求,这次潜力评价工作中也想找一些规模更大、质量更好的铁矿产地。
据透露,在2008年,相关部门就曾在国内一些铁矿集中分布区,进行过调查和研究,为今年的铁矿石价格谈判提供了一些看法和研究。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办公室近日发布的信息也显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一些成果已得到进一步的勘查投入并取得找矿实效。辽宁鞍山-本溪、河北冀东、四川攀枝花示范区成果有望为扩大老矿区铁矿资源储量规模、扩大矿山产能提供资源基础。
     相关链接
    ·中钢协罗冰生:应彻底取消铁矿石现货贸易
    ·东北特钢大连基地台车项目全面启动
    ·中冶东方与燕钢签订连铸机总承包合同
    ·宝钢股份1季度净利下滑97.7%
    ·莱钢“双高”产品销售比重达44%
    ·本钢管线钢技术创新又添新成果
    ·攀成钢钒钛矿配比持续走高
    ·马钢迈入生产高端汽车面板时代
    ·湛江钢铁项目首批用地将交付宝钢
    ·马国强担任宝钢股份总经理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