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医疗卫生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人大代表建议普及预防出生缺陷和残疾的科学知识
2011-03-15

  中图网北京3月9日电 (记者 徐金波)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副市长刘顺妮8日表示,中国属于出生[ChuSheng]缺陷[QueXian]的高发国家,出生[ChuSheng]缺陷[QueXian]严重影响家庭健康和社会和谐,事关国家人口素质和民族未来,已成为公共卫生的重大问题。

  刘顺妮说,早在2002年国家卫生部、中国残联就联合下发了《中国提高出生[ChuSheng]人口素质、减少出生[ChuSheng]缺陷[QueXian]和残疾行动计划(2002-2010)的通知》(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要求各级部门切实采取措施,掌握21世纪初中国出生[ChuSheng]缺陷[QueXian]基本状况,在全社会普及预防出生[ChuSheng]缺陷[QueXian]和残疾的科学知识,加强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婴儿保健和早期干预等综合性防治措施,预防和减少出生[ChuSheng]缺陷[QueXian]和残疾的发生。

  刘顺妮认为,当前国内在出生[ChuSheng]缺陷[QueXian]的防治工作中尚存诸多问题:一是政府及社会对出生[ChuSheng]缺陷[QueXian]的认识和重视有待进一步加强,政府部门间缺乏统一的部门协调机制,多头管理、各自为政、信息不畅、覆盖面窄,使得现有的出生[ChuSheng]缺陷[QueXian]防治工作存在效率低下等。

  二是出生[ChuSheng]缺陷[QueXian]的三级防治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当前出生[ChuSheng]缺陷[QueXian]的一、三级预防(即婚前检查和缺陷[QueXian]残疾儿童的医疗救治)虽已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但诸如免费增补叶酸、免费婚前医学检查等,只局限在农村人群,未覆盖到城镇居民;筛查出的出生[ChuSheng]缺陷[QueXian]患儿的救助范围也仅限于农村和贫困人群,城市和普通市民尚不能惠及。另一方面,作为出生[ChuSheng]缺陷[QueXian]三级预防核心环节的二级预防工作(即产前筛查和出生[ChuSheng]缺陷[QueXian]干预)仍是政府投入的空白点。国家尚未将产前诊断等二级预防措施纳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产前诊断项目仍由居民自费承担,医疗机构自行开展,二级预防覆盖面较低,干预效果不明显,已成为近年来导致出生[ChuSheng]缺陷[QueXian]率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是承担出生[ChuSheng]缺陷[QueXian]防治工作主体任务的医疗保健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妇幼保健机构担负着出生[ChuSheng]缺陷[QueXian]的数据统计、监测工作,负责婚前医学检查、产前检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以及新生儿视力障碍等筛查和治疗工作。但近年来由于各级政府投入不足,没有纳入国债建设项目,在房屋基本建设、医疗设备配备、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较多的缺口和困难,影响了出生[ChuSheng]缺陷[QueXian]的监测和干预工作的开展。

  为此,她建议将出生[ChuSheng]缺陷[QueXian]防治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机制;将产前诊断等出生[ChuSheng]缺陷[QueXian]二级预防工作,纳入近期医改新增的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合作,形成预防出生[ChuSheng]缺陷[QueXian]的责任体系。(完)

     相关链接
    ·妻女均患先天性疾病 男子忍痛弃女被抓(图)
    ·男孩误食强碱烧坏食道 手术费难筹就医无门
    ·男子手腕卷入牵引机压烂 手掌被迫临时移植
    ·民间理疗悄然兴起 专家称不可能根治慢性病
    ·公务员频现自杀 调查显示九成公务员有工作
    ·新疆救治首例患7处畸形心脏病的男婴
    ·击破乙肝作弊药骗局:体检前28小时服下可转
    ·性功能障碍者趋于年轻化 中青年竟占八成
    ·白领应把握好“集体春游”机会 为职场人缘
    ·钟南山:医疗公共卫生防控费要在GDP上“有说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