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国家制定和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使得每个城乡居民,无论其身份、居住地、收入水平,都能免费或减费获得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从近3年医改实践结果来看,在政府投入到位的情况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基层的实施效果非常明显,尤其是农民得到的实惠更多。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确定,取决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供给能力和居民支付能力。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内涵将不断扩展,城乡居民将能享受到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服务。今年国家财政加大投入,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支出从15元增加到25元,将来还会继续增加。
实施过程中,真正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同质均等,对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难题,也是公众较为关注的话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需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去实施、去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普及程度、人力资源水平、基本设备装备等,直接影响到服务的内容和质量。而造成服务质量差别的深层原因,是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人群之间存在的发展不均衡状况。
首先,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普及程度来看,一些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人口密度较低的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普及程度较低,加上服务半径大,服务成本高,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服务力量薄弱,尚未开展诸如妇幼保健、慢病管理、重型精神病人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其次,绝大部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由乡镇(社区)和村级医务人员提供,城乡之间由于基层医务人员素质相差明显,农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人才缺乏,现有人员素质较低,对一些公共卫生措施,如儿童生长监测、妇女两癌筛查、慢性病管理等心有余而力不足,服务质量跟不上,存在明显差距;
第三,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设备装备不足,地区之间差距较大。如建立健康档案,东部有些地区已经实现电子化,实现区域联网、信息共享;而在大多数中西部地区,健康档案大多是纸质的,即使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配备了计算机,很多人还不会使用;
第四,目前,流动人口越来越多,登记和管理还不尽健全,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衔接上存在着盲区,尤其是儿童计划免疫。如何让流动人口享受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是国家推进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挑战。
跨过这“四道关”,实现公共卫生服务的同质均等,单纯依靠卫生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比如流动人口的服务均等化必须要通过社会管理的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来实现。公共卫生服务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在服务推进的过程中,实现各部门的配合、各项配套政策的衔接尤为关键。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 饶克勤 (本网记者 李红梅 苗 苗整理)
链接
3.28亿人有了电子健康档案
记者近日从国务院医改办公室获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正在按计划顺利推进,均等化程度有所提高。截至5月底,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人数达到3.28亿。
按照医改工作安排,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7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已全面开展,超过5000万名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得到了规范化管理。上海闵行、四川新津等地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建立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的医药信息化管理系统,增强了基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服务能力和利用率,也推动了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综合改革实施。
今年,我国人年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已由15元提高至25元,新增经费主要用于扩大覆盖人群、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服务项目和内容。
北京百位市民受邀参与“公共卫生体验”
北京市卫生局主办的百位市民“公共卫生工作一日体验”活动启动仪式近日在北京市疾控中心举行。
据介绍,在2009年、2010年开展百名市民走进全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卫生工作一日体验”活动的基础上,今年北京市卫生局首次邀请市民走进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亲身体验。活动期间,北京市卫生局将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血液中心、急救中心、公共卫生热线(12320)服务中心5个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中提供22个岗位让市民选择。市民可通过参观、讲座及亲身实践等方式了解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