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
1983年12月22日,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I,运算速度每秒1亿次。银河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计算机科研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1984年6月28日,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银河亿次计算机”获特等国防科技成果奖。该机于1983年研制成功。
这台由时任国防科工委主任的张爱萍上将命名的巨型计算机,主机平均无故障时间长达441小时,远远超过鉴定大纲的要求,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巨型计算机的空白,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世界研制巨型计算机的行列,成为由中国科技人员自行设计的第一个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巨型计算机系统。
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时任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兼巨型计算机项目总指挥和总设计师的慈云桂,在银河-I型研制成功之后,挥笔写下七绝《银河颂》:银河疑是九天来,妙算神机费剪裁。跃马横刀多壮士,披星戴月育雄才。
87.第一列动车组
2007年4月10日上午8时40分,京广铁路线许昌至安阳段首次试用了(CRH)国产动力车组运行。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更多内容详见《共和国之最图鉴》
我国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力组,统一采用“CRH”的简称,这是“中国铁路高速”(ChinaRailwayHigh—speed)英文字母的缩写,意为“中国铁路高速列车”。
“CRH”简称主要有四层含义:一是标志着中国铁路已经掌握了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核心技术,展现了中国铁路装备现代化的重大成就;二是创立了中国铁路高速动力车组的自有品牌,同时也与国际惯例接轨;三是表明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归铁道部所有;四是标志中国铁路以此为起点,进入全新的高速列车时代。
2007年4月18日我国铁路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后,动车组将按新的运行图编组运行,时速可达200公里至250公里。
88.第一条城际高速铁路
今年4月11日,第一列国产化350公里动车组下线,8月1日,开始在京津城际高速铁路运行。在生产过程中,技术人员对于车辆的设计进行了多项优化和改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的环境
2008年8月,当北京沉浸在奥运带来的激情中时,并非所有目光都被奥运场馆的激烈赛事所吸引。一位同事告诉我,当时她想带着孩子去“鸟巢”看看,但听说北京到天津之间的铁路新上了一种“跑的特别快的车”,便问孩子要不要去坐坐尝试一下,最后没去“鸟巢”,而是直奔了火车站。
但显然,有好奇心的并不止她们娘俩。“买票的人太多了,都想坐这车,跟本买不上票”,同事说。无奈之下,计划只好暂时搁浅。那么,究竟是什么车,它跑的有多快,能吸引那么多人的注意,甚至抢了奥运比赛的风头?
车站内,车头标有“CRH3”标志的乳白色动车组,便是答案所在。“CRH”,“ChinaRail鄄wayHigh-speed”的缩写,意为“中国高速铁路”。“CRH3”是我国引进德国先进技术,由北车集团唐山机车车辆厂生产的时速350公里动车组。350公里的时速,意味着列车每秒运行速度接近110米,从北京到天津,仅需28分钟,只相当于很多北京人上班路上花费时间的一半甚至更少。难怪这么多人不去看奥运比赛,而要赶着享受一把“极速体验”。
今年4月11日,第一列国产化350公里动车组下线,8月1日,开始在京津城际高速铁路运行。在生产过程中,技术人员对于车辆的设计进行了多项优化和改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的环境。唐山机车车辆厂副总工程师陈亮向我们介绍了他们是如何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将350公里动车组“中国化”的……
89.第一个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由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共同建设的首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落成竣工。该种质资源库将建设成为国际上有重大影响、亚洲一流的野生生物种质保存设施和科学研究平台,为我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的保护、研究及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条件。建成后的资源库包括种子库、植物离体种质库、DNA库、微生物种子库、动物种质库、信息中心和植物种质资源圃,将收集保存1.9万种19万份(株)种质资源。
建设中国西部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是我国政府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将对中国参与全球生物技术产业竞争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英国《自然》杂志专文报道了该项目的启动。国际著名植物学家、美国密苏里植物园主任PeterRaven和英国皇家植物园丘园主任PeterCrane都到建设现场进行了考察,并给予高度评价。
90.第一次被国际承认的我国自主创新的青蒿素类抗疟药
青蒿是中国传统治疟药物。1973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等有关抗疟药物研究协作组织,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出优于氯喹的抗疟新药青蒿素。这种高效低毒的抗疟新药对恶性疟或间日疟均有独特疗效,在全国得到临床使用,受到国内外药学界的关注。
|